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2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1519:57:28

    科举不简单

    当年进士及第和如今的高考有着近似相同的一点,高考之后上大学,不包分配,得自己去找工作,进士及第不一定能当官,还要经过吏部考试,称为“关试”,只有这个考试时合格了才可以做官。

    不要以为进士都考上了,“关试”只是走走形式,那可就错了,“关试”不通过,任你才高八斗,满腹经纶也休想当官,为啥,就这么规定的。

    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唐代大文豪韩愈同志,进士及第后,三次参加“关试”都没有通过,十年布衣,可见“关试”可不是闹着玩的。

    “关试”包括四个内容,一曰身,就是看长相,帅不帅,帅的过关,丑的留下,这个是天生的,那个时候还没有整容术,谁也改变不了,有句话叫“人不可貌相”,所以本人认为这条内容不合理,之所以这么说,倒不是因为本人长的歪瓜裂枣,而是为那些相貌奇特的仁兄们抱不平(估计朱元璋同志前来考试,第一关就得挂,有画像为证)。

    二曰言,考的是口才如何,说话是否流利,字正不正,腔圆不圆?这个对方言区的考生可有点不公平,毕竟即使你说的天花乱坠,把主考官说**中龙凤,人家也听不懂,拍马屁都白拍,

    三曰书,这个没有基因的区别,也没有地区的差异,只要你努力,写出一手俊美的楷书,就能过关,本人认为这个还挺公平,如果你字写的非常漂亮,得到皇帝的青睐,那可要恭喜你了,离飞黄腾达不远了。

    四曰判,考察处理政务的实际能力,这个是必须考的,要是不过关,打死也当不上官。

    好了,经过吏部以上四关的考核,如果你基因好,非方言区,从小勤奋练习书法,能力还过得去(不要太差),那么你就功德圆满,万事大吉,等着吏部给你受一个官吧。

    但是期望也不要太高,官不大,品级也不高,一般也就是外放到某县给县令当助手,县丞、主薄之类的。

    虽然如此,好歹也是国家正式公务员,有了工资保障,对于寒门学子来说更是人生的重大转机,光宗耀祖不说(老祖宗脸上再有光,也享受不到啥实惠,实惠还是自己的),以后一辈子告别锄头田地,而且可以吃香的,喝辣的。

    面对后代子孙也可以骄傲的说,想当年老子在考场上,那是如何的神采飞扬,大笔一挥,一挥而就,一举登科,题名大雁塔,扬名万世,末了,以过来人的口吻训诫子孙,你们可别给老子我丢人。

    而且进士及第的人,升迁几率大,混个几十年,当不上宰相,混个三、四品退休还是没问题的。

    登科的哥们春风得意,也不能忘了那些考前互相吹捧,没有登科的朋友们,借着兴奋劲告诉黯然伤神的哥们“不要气馁,不要难过,人生豪迈,大不了重头再来,我看人的眼光一向很准的,明年兄台一定可以高中。”

    对于这种话,只有少数是真正有眼光的人(这种人不多见,一辈子遇见一个就是幸运,不知道不要紧,知道了一定不可放过,这也是一种成功之道)说出来的除外,其余的都是在放屁,明年高中,说的轻松,明年考不考还不一定呢。

    即使真的考,考场无常,你凭什么保证一定能中,除非未卜先知,但是三国中的诸葛亮是被作者神话的,真实的诸葛亮能力突出,但不见得真有未卜先知的能力,乱猜,有时候中,有时候也不中。

    不中,你也不好意思去找说话的仁兄,告诉他,就是你说的,要是你不说我今年就中了,不说这哥们早到天涯海角当官去了,就算你们非常有缘,又见面了,你把刚才的话一说,人家不拿砖头拍你才怪呢,自己不争气还赖我,打不死你算你命大。

    所以终上所述,这种话就是放屁。不得不说的时候,少说,不得不听的时候,左耳听,右耳冒。

    然而有时候这种话还不得不说,要是大家都说,你一个人不说,人家该以为你这个人是不是不重视自己,平白结怨太不值。

    毕竟山不转水转,天不转人转,某年哥们一跃登龙门,大家同朝为官,也算是相识一场,互相照应,互相提携,谁也亏不了谁,一起升官,一起发财,然后一起去泡妞。

    相对于及第学子的“登龙门”,落榜学子只能是“打灯笼”,夜晚打着灯笼,发奋读书,“落寞”这个词,可以很好的形容这些“打灯笼”的学子。

    挫折对于人生来说是好事,重大的挫折对于想干事人的人生,更是天大的好事,科考落第这个挫折,绝对是读书人中比较大的挫折。

    我始终相信,那些落第的学子渡过最初的颓废后,经过日夜苦思,弥补自己的不足,淘汰性格中的缺陷,然后重新振作起来。是的,科考的失败让他们成长了,让他们更加懂得了人之为人的内涵。

    由最初的目中无人,变的学会了谦逊;由最初的张狂,变作了恭谨;由不知世事艰难的少年,变做为了生活而奋斗的青年。

    但是因为他们是读书人,因为他们读过书,所以面对艰难困苦的时候,他们选择坚强;面对现实不公的时候,他们敢于说出真话;面对国家限于危难的时候,他们敢于挺身而出。

    是的,这就叫气节。

    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一样值得敬佩;和苏武牧羊十九年,一样值得尊重。

    中国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们,从屈原到鲁迅,不断的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传奇,然后,无声间,中国特有的文化将他们聚拢到了一起,铸就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