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2-1714:52:10

    (二)

    杨嗣昌不同于洪卢孙三人,他不是帅才,更不是将才,准确地说,他是相才,是比将帅更牛的那种级别。其实说白了,他是那种善于制定大政方针的人才。杨嗣昌提出了很明智的解决方法,对付农民军,剿抚并用,对付后金,暂时议和。这个方略无疑是当时最稳妥的方略了,后金自知没有能力灭了大明,而议和可以每年获得“岁币”与榷场贸易换来的棉粮,又能休养生息,换取太平,何乐而不为。对于农民军,自然不能一味剿杀,但眼前这股势力,自然是要尽快解决的。然而两个方略都出了问题,对于农民军,错就错在用了熊文灿,导致张献忠先降后叛。而与后金的议和政策,就像过街老鼠一般,一旦公开,立刻招致朝野上下的全力攻击,结果自然是议和遗憾地流产了。

    自崇祯十一年末至崇祯十七年,这六年算是晚期。杨嗣昌议和之计的流产,导致了后金的第四次入塞,清军在冀鲁两省展开了大规模的劫掠,名将卢象升战死。此后,孙传庭被羁押,洪承畴调往蓟辽,不久被俘投降,而内地的民军首领再次起义,并且比原来更加强大,杨嗣昌以相才任督师大帅,结果只能是才不对用,失败而终。到此为止,将帅连番陨落,只有孙传庭一人可用。

    但直到此时,局势也仍然有挽回的余地。孙传庭再次上任,职位是七省总督。孙传庭是一个改革型的全面实用人才,治军治政都擅长。到陕西之后,因为关中连年灾祸,田地荒芜,孙传庭一面招募新兵,一面实行屯田,配合一系列革旧鼎新的救时策略,得罪了当地所有豪绅,却渐渐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的雏形。而松锦大战明军大败,洪承畴又被俘投降,北方显然已经没有了防御后金的实力,这个时候,最好的考虑,应该是迁都南京,躲避后金每次入塞威胁国家心脏的弊端,依托江南富庶之地重振旗鼓,再北伐,平定民乱也罢,收复辽东也罢,都有可能。

    然而朝野的压力加上朱由检本人性格原因,迁都没有实现。但就这样也没什么,就凭孙传庭在陕西改制图新,三年五年,必能中兴大明,然而陕西的官绅逼迫皇帝,皇帝逼迫孙传庭,再次贸然出关,结果一切飞灰湮灭。有人说孙传庭只是捉了高迎祥而已,并无大才,实则误矣,一切的行为都表明,孙传庭的才能不下于洪承畴,只是他与洪承畴的遭遇不一样而已,出关后与李自成三战三败,罪不在他,而在于没有精兵,精兵多败亡于松锦大战,部下只有新兵以及高杰、左良玉、刘泽清等土军阀,根本无法同李自成的大军相抗衡。

    所以,最终有一句话,传庭死而大明亡矣。

    然而我说,即便孙传庭死了,大明也不一定亡,不仅南明的那段历史可以证明这一点,就目前而言,也不是没有机会。李自成一发不可收拾,十七年春,迅速攻占整个黄河流域,逼近京师。但这时候,迁都南下也为时未晚,至少能保住江南半壁,李自成也不敢懈怠,也就不会轻视山海关和后金,后金能否入关,天知道,历史便将改写。

    然而皇帝的性格是改不了的,他不可能选择迁都,只会选择自杀殉国。所以一切,就这样了。

    2012-02-1718:19:21

    【皇帝的性格与历史】

    (一)

    常见到历史教材上说这么一句话:“什么什么是必然的,什么什么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不存在假设。”

    这句话是:“明朝的衰亡是必然的,我大清取代腐朽落后的明朝是改变不了的,历史不存在假设。”

    这样的话,骗小孩可以,对我来讲,就是一个屁。历史之所以那么精彩,就是因为存在太多的偶然,历史只有唯一的必然,那就是生产力和知识文明的进步,其余的一切的改朝换代,一切的历史事件,多少都有偶然性。最可恶的是历史不容假设这句话,其实这句话的原型是历史不容改变,这很正确啊,你能改变历史吗?不能。但我能不能假设历史,当然能。假设历史不是为了意**,也不是为了其他什么目的,而是从那些偶然必然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经验,总结出教训,这才能以史为鉴。倘若说历史不容假设,清朝取代明朝是必然的,绝对不许你去假设,去探究,那么历史还有什么意义。照这种无耻言论,我也可以说,蒙古入主中原是必然的,金和宋的灭亡都是必然的,那么金国的完颜氏、南宋的无数忠志之士又何必去反抗呢,干脆在成吉思汗还没出生的时候,就派遣使臣到蒙古去,向那些还没有统一的部落投降呗!

    历史有的时候,确实会因为一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而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比如崇祯皇帝的性格。

    诸多观点,表述了他们对崇祯皇帝性格缺点的理解,有几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多疑、急躁、反复不定、好面子。

    多疑必然导致两个很严重的后果,那就是乾纲独断与用人疑人。其实反复不定并不是性格,而是性格的表现,反复不定是由多疑与急躁两种性格交织而产生的。总之,乾纲独断、用人疑人、反复不定这三点,对崇祯朝严峻的形势有害无益,几乎等同于火上浇油。

    细细看来,一一对崇祯朝政策失误进行分析。第一过是冤杀袁崇焕,袁崇焕被杀,其原因十分复杂,是各种问题相交织的结果,有皇太极实行的反间计,有非东林党下的套子,也有袁崇焕自己的孤傲与擅杀毛文龙,但归根结底,是皇帝的性格使然。袁崇焕在皇帝面前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结果第二年,后金打到北京了,加上一帮与袁崇焕直接间接有过节的大臣御史上疏污蔑,再加上平时皇帝对袁崇焕的要求言听计从,再加上皇太极使出的那套从《三国演义》中学来的忽悠小学生的把戏,皇帝多疑,便真的怀疑袁崇焕通敌,皇帝急躁,便怪罪袁崇焕平辽无功,终于使得皇帝产生了杀念。试想,如果朱由检对袁崇焕足够信任,又能有足够的耐心,便不会听那帮御史的鬼话,更不会对袁崇焕动杀心。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