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9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2-1912:46:02

    (二)

    通观有明一朝,可以发现以上基本符合明朝的状况。朝臣之间的相互斗争,基本上从英宗天顺朝开始。徐有侦诬陷于谦、李贤斗倒徐有侦、张璁斗倒杨廷和、夏言斗倒张璁、严嵩斗倒夏言,基本上都是个人之间的政治斗争,参杂进来的人虽有,但也只是个别而已。而徐阶斗倒严嵩、张居正斗倒高拱,则明显有了小团体斗争的特征了。而到了万历天启朝,著名的东林党与“三党”(浙党、齐党、楚党)之争,则已经到了党争的最激烈的阶段,并一直持续到崇祯朝、弘光朝、永历朝,影响极为恶劣。

    仅仅政见不和、既得利益相冲突、信仰理念不同,就会有党争吗?不一定,在英宗朝之前,压根就没有党争的影子,连个人之间的斗争也得小心翼翼,像刘基与李善长之争,使得后人不细心研究,压根不知道这两位仁兄还斗争过。为什么呢?因为在那之前,皇权是比较强悍的,文官集团的力量,尚处在皇权之下,无法掀起大风大浪。后来,随着社会超长期的安定,科举制度培养出一个大阶层,士绅阶层,成为官员的后备军,但因人口过于众多,所有的职位即使安排满了,也有一大批人处于“失业”状态,必然要想方设法挤到朝廷中去,采取的唯一的方法,只有党争。

    说白了,党争是文官制度的发展的必然产物。

    如何避免党争,或者采取什么方法让党争不对朝政不对国家产生危害呢?上面说了,皇权强悍,则无党争,皇帝英明,善于协调各个集团之间的矛盾,也没有党争,或者各个集团领导者深明大义,大公无私,也不会有党争,但是,这样的情况毕竟是太少了,大部分情况下都是争得你死我活。

    在今天的西方国家,他们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像英国的两党、美国的两党,放在**制度下,也会产生激烈的党争,但他们没有,因为他们有民主制度,他们可以用民主选举来化解党争,其实说白了,竞选就是将党争公开化、净化化、合法化、透明化,将党争的最终决定权交到公民手中而不是皇帝手中,这样,党争的危害便降到的最小的程度。

    政见的不同,利益的冲突,文官制度的完善和文官势力的强盛,官员预备军士绅阶层的过盛,以及**皇权的阴暗性,最终成就了党争并使之危害最大化。但不可否认,党争也反映出,皇权受到了冲击和威胁,万历朝二十多年的国本之争,实质就是文官集团与皇帝集团的斗争,而最终,文官集团获胜了,虽然代价是巨大而惨重的,但如果没有外敌的威胁,也许继续斗争下去,随着先进的复社、几社、匡社民间党派等的不断涌现,皇权的进一步萎缩,实现君主立宪不是没有可能,英国走得不就是这条路吗,不同的是,他们的战斗者是贵族集团而我们的战斗者是文官集团罢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文官集团比贵族集团更具有可变性和先进性,但文官集团面对的挑战却远远大于西方的贵族集团,这一点也是不可忽略的。

    但是,在皇权还没有充分萎缩的情况下,民主的观念又仅仅是在萌芽中,又因为我们的科举制度培育的强大的文官集团,所以,党争是必然的,党争产生的危害也是必然的,这样说来,袁崇焕的死,孙元化的死,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有某种必然性了。

    这是我说的第一点,党争与明朝灭亡的关系。

    再来说第二点,土地兼并与明亡的关系,先从一连串数字说起。

    2012-02-1919:31:12

    (三)

    再来说第二点,土地兼并与明亡的关系,先从一连串数字说起。

    万历四十六年,神宗皇帝朱翊钧下旨加征辽饷百余万两。崇祯三年腊月,朱由检下旨加征辽饷153万两,合原先加征辽饷共680余万两。崇祯十年闰四月,朝廷加派剿饷280余万两。崇祯十二年,朝廷加派练饷780余万两。崇祯十二年,皇帝朱由检下旨,诏群臣纳捐助饷,勋戚李国瑞等拒不捐助。

    崇祯元年,袁崇焕出任蓟辽总督时,山海关士兵因为军饷不济而哗变。崇祯二年,杨鹤为陕西三边总督,请求朝廷拨赈灾银百万两,最终户部只给出了几万两,还是皇帝从内库中拨出十万两,结果第二年,农民军再次造反。崇祯四年冬,孔有德一军前往辽东平乱,途中军饷不济,抢劫百姓,最终造反,影响极为恶劣。崇祯十四年,洪承畴在辽西松山与清军长期对峙,粮饷不济,朱由检催促出战,最终导致松锦大败。

    举了这么多例子,应该有所发现了。自崇祯年间以来,国库拮据,军饷不济,赈灾无银,说到底就两个字,没钱。

    一个政权就像一个公司,没钱,肯定混不下去。明朝的情况就是现在这样,没钱了,混不下去了。

    为什么会没钱呢,原因有两个,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所谓自然灾害,相信都知道,崇祯元年一直到明亡,甚至直到南明永历年间,陕西、山西、河南三省连续灾害,不是大旱,就是寒潮,反正没几天好日子。但是有疑问,明朝的赋税中心在江淮和荆湖两地,这两地未有大的自然灾害,而西北历来环境艰苦,非征税重地,即便有灾,也不至于对财政收入造成那么巨大的影响。

    既然自然灾害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那么就应该归结于人为灾害了。

    何为人为灾害,其实更合理的说法应该是历史规律灾害,但因为有人的参与,姑且称之人为灾害。

    众所周知,在商品经济没有足够发达到压过农业经济时,中国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并不是说就把农业放在重心地位,而是征税的重点放在农业上面,宋朝例外。明朝的开国君主朱元璋本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农思想浓厚,本该农商兼顾,结果因为观念问题而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商业,将国家经济收入重点放在了农业上面。这样一来,土地就成了国家的命根子了,大部分的财政收入,都要从土地中得来。

    据明实录记载,明万历年间有耕地1161万顷,明崇祯年间的耕地面积是783万顷,即7.8亿亩,平白无故少了三亿多亩。这些耕地那里去了,不可能全部荒废了,荒废的只是一小部分,九牛一毛而已,大部分的土地,都变成了隐瞒不报的土地了。

    众所周知,自唐朝均田制崩溃以来,历朝历代,都实行土地私有,不管是谁,只要有田地,就得缴税,田少的是自耕农,人口占大多数,但所拥有的田地,却不一定多于地主,地主即是拥有土地较多的,而实行租赁生产方式,赋税加在地主身上,但地主却可以将赋税转嫁给佃户。在君主制时代,文官多出自富庶之家,因而有权势也有能力去想方设法避税逃税。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