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21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2-2819:38:01

    (二)

    按照现代史观,皇帝是最高统治者,是实行**之人,自然再好也好不过民主法治社会,但按照历史史观,当时的条件,是不可能寄希望于凭空冒出来个民主制度的,所以,必须要有皇帝。

    纵贯历史,有明君,有昏君,有仁君,有暴君,大多是以成败论英雄。隆武帝虽然败了,但他依旧是个好皇帝。纵贯有明一代,够重量的皇帝不少,但个人素质高的皇帝不多,得到好评的,也就仁宗皇帝朱高炽、宣宗皇帝朱瞻基、孝宗皇帝朱佑棠三位而已,他们不仅有足够的才能以治理国家,还拥有足够的个人魅力,而此三人中,孝宗皇帝的个人魅力则最高,尤其是他一生只娶一个老婆,便是张皇后,没有嫔妃,没有侍选。

    这里说隆武帝好,就从才能与个人魅力两个方面来介绍。

    说才能,隆武帝博览群书,又历经苦难,自然阅历丰富,见识丰富。弘光政权灭亡后,隆武帝能迅速认识到,民族矛盾已经上升为主要矛盾,福州称帝后,不再对清廷抱有一丝幻想,以御虏为国策,以匡复河山为最终目标,此其一。

    当时南明无兵可用,隆武帝充分地认识到了农民军及江南的士绅义军的重要性,先是招降顺军余部,改编忠贞营,再是册封皖南抗清义军的领袖,而且一再笼络郑芝龙,以期其能率兵北伐,此其二。

    在认清了郑芝龙的真实意图之后,隆武帝并没有因为郑芝龙手握军权而畏惧,并没有甘心做傀儡,而是果断而勇敢地训斥郑芝龙,撤销其太师之衔,并且离开郑芝龙,前往抗清前线,此其三。

    隆武帝自知以远藩继位,容易引发内乱,便以无子为由,暗中笼络鲁王、桂王,以期能换取内部的团结一致,稳定抗清大局,此其四。

    自万历以来,党争不断,对朝政的祸害不浅,为消除这一问题,隆武帝不仅专门撰写《便览》,痛斥党争之祸,而且在用人上不拘一格,不分党派,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党争之患,同样立朝一年,弘光朝党争不可谓不疯狂,但隆武朝几乎见不到党争,此其五。

    说个人魅力。隆武帝是十分关心百姓的疾苦,不仅在政治上整顿吏治,严申小贪必杖,大贪必杀,隆武一朝在能够有效行使权力的地方,其吏治都是比较清明的。当时沦陷区百姓有剃发者,往往遭到明朝官兵杀戮,隆武帝嘱咐官兵,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不可轻易杀戮百姓。隆武帝的个人品德在明代帝王中也很罕见,黄道周语“今上不饮酒,精吏事,洞达古今,想亦高、光以下之所未见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考察南明的史料,多记载隆武帝喜欢读书,无声色犬马之好,称帝之后,仍旧提倡节俭,所穿黄袍也是土布织就。再反观弘光帝,则天上地下了。

    隆武帝的这些很容易让人想起来一心想做中兴之主崇祯帝,但与崇祯帝大不一样的是,隆武帝比崇祯帝在治国方面,至少在军事眼光这一方面,比崇祯帝要更有眼光的多。

    可偏偏隆武朝就这么轻易的亡了。

    2012-02-2913:17:08

    【隆武朝亡在何处】

    隆武朝既然得了这么个难得的皇帝,为什么就亡了呢,是皇帝的原因吗?个人的观点,隆武朝之所以灭亡的表层原因,总结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消息不灵。这个问题从后金起兵闹独立时便开始了,往往明军中混有了许多奸细,后金对明军的行动不说了如指掌,至少也是略知一二,而明军对后金却几乎一无所知。隆武帝初任监国时,本该是浙江最先知道,却偏偏不知道,以至于出浙东士绅又再立了一个鲁监国,导致后来的内斗。清军进入仙霞岭时,才八月十八,到汀州遇难,有十天时间,隆武帝君臣对此情报不明,如若早得到消息,清军根本不可能赶上隆武帝,隆武帝也怕早就到达赣州了。至于为什么自万历末年以来,消息往往不灵,无从得知,总之,消息不灵,却往往小事坏了大事,乃至于影响历史的轨迹。

    第二,鲁监国上演的萧蔷之祸。消息不灵也罢,两个政权并立已是既成事实,关键看事后怎么处理,隆武朝已得到大多数地方政权的承认,鲁监国仅仅偏居一隅,理应为抗清大计着想,辞去监国。以隆武帝的敢作敢为的性格,肯定能经营好浙江,不至于北伐攻打杭州失败,也不至于后来清军越过钱塘江,明军一触即溃,一溃千里。

    第三,郑芝龙的跋扈与降清。郑芝龙即是海商出生,带有海盗的风格,自然谈不上忠君报国,其信奉的人生理念必然带有唯利是图和“良禽择木而栖”的影子,看到清军兵锋强盛,产生投降之心也是难免。倘若郑芝龙没有降清,积极出兵,支持隆武帝亲征北伐,当时清军在江南的兵力又较为空虚,收复南京不是没有可能。即便郑芝龙不响应北伐,但只要不投降,扼守险关要隘,清军也绝不会轻易进入福建,隆武帝到达赣州之后,或许还能有一番作为。

    第三,何腾蛟的昏庸乏聩。顺军余部三十余万前后到达湖广,本来可以成为抗清的中坚,但因为何腾蛟目光短浅,对农民军持有偏见,没有真心与农民军结盟,用各种手段排挤顺军,使得这一支重要的抗清力量得不到运用。在应对具体问题上,何腾蛟也显示出十足的短视与自私,隆武帝对他十分信任,但当得知隆武帝将前往赣州进而掌控湖广时,唯恐自己在湖广的权势因隆武帝的到来而丧失,故而没有积极迎接隆武帝入赣。而对于赣州之围,岳州之战,何腾蛟有足够的兵力可以援救,但却坐观败局,不仅赣州失守,还导致岳州沦陷,湖南的门户被清军打开。倘若何腾蛟能对顺军余部善加利用,反攻湖北不成问题,清军的兵力由此也就被吸引到了湖广,也就不会有博洛的进军浙闽的这一计划,东路明军也就可以趁机有一番作为。

    但这四点似乎只是表层原因,这四点之中,还透漏出深层的原因,也就是偶然中的一些必然。

    我看出的必然是人心分散。鲁王与唐王人心分散,郑芝龙与皇帝人心分散,何腾蛟与朝廷人心分散,各支抗清义军之间也是人心分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什么导致了潮流般的人心分散。个人观点,国人历来都是人心分散,从来就没有真正团结过,毕竟这么大的国度,是由上古那么多小国家,那么多亚民族融合而来的,人心自然不会抱成一团,若有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尚能维持,一旦中央政府衰弱,接下来的局面便是混战割据,历来皆是如此。况且明末党派矛盾、贫民富民矛盾、义军与士绅的矛盾,多种矛盾杂合,更加剧了这种人心分散的局面。所以,这是一种文化必然,无法改变,加之隆武帝并没有足够的力量塑造强有力的政府,故而人心分散的局面,是难以挽回的。

    倘若后来的抗日战争,没有蒋介石提前实现全国的统一的话,用军阀混战的那种局面来应对日本的入侵,我想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正因为有了全国的基本统一,有了全民族团结抗战,才有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抗清失败,华夏亡国近三百年,抗日胜利,避免了华夏亡国灭种,其对比是多么的明显啊。但我相信,社会在发展,精神思想在进步,现代文明思想对国人的影响,必将会慢慢的根除国人的这种弱点。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