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33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0612:47:10

    (二)

    第一点,繁荣的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经济这玩意,就是农工商等业,说俗了点就是人们的吃喝拉撒,经济水平高,就是人们吃喝拉撒的水平高,而绝不是什么国民生产总值高。天下太平,承平日久,政府不作怪,经济是自然会发展起来的。明朝虽然重农轻商,但却没有重农抑商,更没有所谓的“多少五计划”,经济到了中后期,自然就繁荣了。

    明代官方统计的在籍人口最多时的明末为六千多万,加上大量的流民、“贱民”以及妇女儿童,人口至少在一亿人左右,即便经历崇祯年间的天灾**,人口也不会低于八千万,与同时期的欧洲总人口八千万相吻合,没有出现人口过多或过少的情况。

    明万历年间,经张居正十年改革,清出大量田亩,当时全国耕地面积为1161万顷,即11.6亿亩,即便到了崇祯年间,大量田地抛荒,在籍田地也有783万顷,即约7.8亿亩,按照人口对比,不论土地高度集中的问题,则有人均耕地约十亩,再除去众多的城市人口,耕者的平均耕地超过十亩,这在人地矛盾十分突出的今天看来,是足够让人羡慕的。而当时亩产正常为两三百斤,按低了算丰年全国可产粮约2000亿斤,人均约2000斤,足够全国人口消费,即便有严重的贫富分化,如果没有灾荒,绝不至于像某党府所说的那样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明朝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纺织、瓷器等轻工业,在当时的世界上都是遥遥领先,工业产值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官营手工业不断萎缩,而民间手工业则不断壮大。晚明时期民间私营的经济力量远比同时期的西方强大得多,当英国的商人手工厂业主拥有几万英镑已算是巨富的时候,明朝民间商人和资本家动用几十万两的银子(相当于人民币几千万元)进行贸易和生产已经很是寻常,著名的海商集团郑芝龙的经济实力达到了每年收入几千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整个大明帝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是历史上真正富可敌国的第一人,当时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则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随着生产发展,社会分工的扩大,南北都出现了一批以经营工商业而驰名的城镇,成为商业集散地和手工业的制作中心,小如江南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形成的江南小镇,大如北京、武昌、芜湖、南京、苏州、杭州、松江、广州等大都会,其中形成的行商坐贾、作坊主等富裕的工商业者,日渐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不少地主缙绅也在逐渐将资金投入到工商业,“富者缩资而趋末”已在晚明成为社会潮流,晋商、徽商、粤商、闽商等大的商帮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传统的理论认为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自然经济社会,商业贸易对这一社会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如果我们切实考察明末大江南北繁荣的商业,就可知这一理论的荒谬。

    由于晚明商业的繁荣,使得商人的地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明朝开国之初,朱元璋定下的《大明律》明文规定压制商人,商人地位位居四民之末,但到晚期,随着大多数士绅也从事工商业,商人的地位显著提高,历史的规律总是不会变的,有权的想要有钱,有钱的想要有权,最终,富有的商人阶层已渐渐地与士绅阶层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使得商业思想对政治、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隆庆年间开放海禁是儒商阶层的努力成果,而明朝中后期的长短篇小说《金瓶梅》、“三言、二拍”等则无不体现当时浓厚的商业文化气息。

    自然这样繁荣的工商业之下,资本主义萌芽诞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其实资本主义萌芽也并非像史学界渲染的那么重要和特别,它只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而已,只要经济正常发展,没有变态发展,那么经济的规律决定了该发生还得发生,就像吃饭一样。之所以被渲染的那么重要特别,是因为后来这萌芽真的死在了萌芽状态,经济陷入变态发展,直到如今,依然变态。明朝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没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就像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中必然要发芽一样,但相对于后来这片土地干涸了,萌芽夭折了,这个曾经存在过的萌芽,就像闪耀的新星一样,让许多人唏嘘不已。

    但总结下来,明朝中后期的经济虽然是正常发展,但其所无意中取得的成就还是很了不起的,比西方发达的手工业,比西方繁荣的商业,比西方历来有优势的农业,更有西方每年贸易逆差流入中国的白银高达五百万两(亦或上千万两),此处笔墨有限,不再作详细叙述。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