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3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0612:56:34

    (三)

    再来看第二点,科学方面,传统科学的最后辉煌与新兴科学的逐渐兴起。所谓传统科学,指中国本土的科学,像医学、天文学、数学、工学、农学等,带有强烈的浓厚的传统特色,最显著的就是不太注重逻辑和抽象思维的中国式科学,所谓新兴科学,指中西文化交流,西方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显著特点是很注重逻辑和抽象思维,与东方科学相辅相成。

    明代传统科学的繁荣,连“教科书”上也不得不承认。最最著名的就是超级大夫李时珍及其中医药巨著《本草纲目》了,这是中国传统医学上的一大辉煌。但此外,“教科书”上介绍的就很少了,这里弥补一下,除了李时珍之外,还有大音乐学家皇室宗亲朱载堉及其《律学新说》,此人在中国似乎无名,但在西方音乐界,可是响当当的人物;还有水利上真正的专家,万历朝的潘继驯及其水利学著作《河防一览》,其治理黄河、淮河、大运河十余年,使得此后几十年黄淮之地无有大的水患,是中国水利科学集大成之人;还有真正的大师徐光及其农学巨著《农政全书》,也是传统农学的集大成之人之作;还有工学科学家宋应星及其著名的工学巨著《天工开物》,此书的名气,甚至盖过《本草》,但我们也应该同样敬佩它的作者;还有地理学家兼旅行家的徐弘祖及其《徐霞客游记》;更有李时珍之后的明朝第二大夫吴有性,此人撰写的《瘟疫论》,竟然发现瘟疫的致病原因是来源于“病菌”,可谓是传统医学的一个历史性的重大发现,对于魔鬼般瘟疫类的传染病,人类将不再害怕。

    以上只是明朝科学各个领域的顶尖之人,而其他并非十分太著名的就实在太多了,这里仍然不作详述,建议感兴趣者可查阅相关明代科技发展的书籍。从上可以看出,明代的传统科学,多是对前代的总结,可谓集大成的时代,但创新似乎很少,除了吴有性发现“病菌原理”,似乎没有新意了,传统科学的繁荣,不免也暗示了传统科学的衰微,其实这也是自然的,不注重逻辑抽象思维的科学,终究会因其缺陷而陷入发展的停滞,必得弥补其缺陷,方才能摆脱此尴尬局面。这样的繁荣,只能无奈地说,是传统科学的最后繁荣了。

    如果仅仅有这些,那么明朝在科学的发展史上并不会太突兀,亮点就在于东西方科学的交融。众所周知,明代中页是西方的宗教改革和文艺复兴时期,并伴随着大航海时代,西方发现世界,此后大量的传教士涌向世界各地,传播天主教基督教,中原大地自然也就成了传教士们最受欢迎最向往的地方了。而传教士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新鲜的宗教教义,还有西方那与中国风格迥然不同的科学。

    W.DSNT|-0618:32:13

    (四)

    为了方便传播宗教,传教士们不得不与中国的士绅阶层合作,也不得不以西方的科学为媒介,这样一来,西方科学就在中国传播开来了。晚明时期,接受西方科学洗礼的有徐光启、李之藻、孙元化、熊明遇等大批士绅,更有安庆桐城方氏一族,方大镇、方孔炤、方以智祖孙三代及其族人,均与西洋传教士来往,不仅是传统理学的承载着,也是西方科学传播中土的取经人,而方以智则集其大成,创作了《物理小识》《数度衍》两部科学著作,其中物理一词正式由此在中国成为一门学科,与数学、农学、医学等并立,足见东西交流的成果。

    现作简单罗列,晚明时期,中国西学士绅与传教士交流后翻译或创作出来的科学著作。徐光启创作的有《崇祯历书》,传统天文学与西方天文学的融合之巨著,更包涵几何、代数、物理等知识,此外还有翻译的《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同文指算》;李之藻翻译的《圆容较易》《名理探》;还有传教士独立翻译的著作,如熊三拔的《表度说》,利玛窦的《乾坤体义》,艾儒略的《职外方纪》,汤若望的《主制群征》,更有传教士们合译的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当时的方以智等人已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并赞同“日心说”等观点,并提出“光肥影瘦”的物理学观点,得到了后来西方科学界的一致认同。

    不仅仅是翻译、创作这一方面,在实用方面也毫不含糊,实用最多的就是军事科学方面,最多的就是西方的火枪、弗朗机、红夷大炮,在传统火器学与西方火器学交融及未交融的情况下,明朝已经诞生了一大批火器方面的图书著作,并且晚明大批正规军皆配备大量的火枪火炮,而崇祯四年孙元化在登州训练的新兵,堪比西方最先进的火器部队,几乎完全实现了军队的火器化与近代化,即将完成中**事史上的革命,可惜后来胎死腹中。

    在东西方科学交融的情况下,晚明的部分士绅的科学思想,发生了巨大转变,徐光启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会通之前,必须翻译”及“令彼三千年增修渐进之业,我岁月间拱受其成”,丝毫不见对方技之术的鄙夷,丝毫不见顽固排斥外来文化的保守与落后,与两百多年后那“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相比,是不是显得更加文明更加开放更加自信的多呢?

    总之,晚明是传统科学与新兴科学共同繁荣的时代,并且也是中国的科学实现转型并将继续长足发展的一个关口,只要再来五十年,转型已成,化蛹成蝶,中国科学的未来就会一片光明,到时火车也罢汽车也罢,蒸汽机也罢发电机也罢,在东方发明还是在西方发明,可就说不准了,但结果如何呢,你我心知肚明。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