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6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2016:17:09

    【新朝的明君】

    唐王于闰六月初一正式就任监国,并于七月初一正式登基称帝,改元隆武,向南明其余省份颁发了诏书,得到了各省的承认。

    奉行“联虏平寇”方针的弘光朝在满清铁蹄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拥明势力终于认识到社稷存亡的主要威胁是满洲贵族建立的满清朝廷,朱聿键能够洞察时势的变化,总结弘光覆亡潞王降清的教训,不再屈辱求和,在杨铭化的建议下,隆武朝制订了“联寇逐虏”的国策,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抗清势力,抵御清廷的进攻,包括南来的大顺军余部、四川的张献忠大西军。

    这是隆武朝的大政方针,虽然这个方针本该在弘光朝就实行,但现在不失时宜地高举抗清大旗,符合了汉族百姓反对满洲贵族强制推行的剃发改制等民族压迫政策的愿望,既是难能可贵的,也是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隆武帝继位十天后即闰六月初十,就诛杀清廷派来的招降使者马得广,敕谕文武臣民曰:“朕今痛念祖陵,痛惜百姓。狂彝污我宗庙,害我子民,**掠剃头,如在水火。朕今诛清使、旌忠臣外,誓择于八月十八日午时,朕亲统御六师,御驾亲征??”,显示了朱聿键抗清的决心。

    除了“联寇逐虏”,朱聿键还针对万历以来的党争给国事带来的危害,提出了消除党争,“用公舍明”的方针。就任监国时,他亲自撰写了“缙绅”“戎政”“儒林”三篇《便览》,其中说“盖国家之治,必文武和于上,,始军民和于下。不然,立败之道也。”“孤惟帝王之御世也,必本祖法而出治。治不独出于帝王,必与文武之贤者共之。始于得贤将相,终于得贤百职,四海兆民,方有信赖。民安则华强彝服矣。??帝王量大,则识必高。识高,必用舍公明。又何有乎东林、门户,魏党、马党之纷纷哉!呜呼,三党成,偏安矣;四党成,一隅矣!”下文说,他“监国越省,创设有司,约率众而本己,官不备以惟人;焦劳昕夜,惟贤是求”。

    除了撰写《便览》,在用人方面,隆武帝也真正做到了“用公舍明”,当时马士英因见清军逼近,缴还封印,辞去首辅,准备再次南逃,潜入郑鸿逵兵船,被方国安士兵发现,强行拖出,后来流落浙东,成了过街老鼠。马士英虽然擅权,但并非像东林党描写的那样有多么奸诈多么无耻,弘光朝覆灭是朝野共同的责任,东林党也难辞其咎,不能将罪过全部推到马士英身上,制定“联虏平寇”方针,也不是马士英一个人说了算的。好歹马士英只是逃跑,却没有投降,而号称东林首揆的钱谦益,却主动打开南京的城门迎接多铎,对比何其明显。落到如此境地的马士英,自然对以前的行为大为懊悔,在朱聿键几位之后,便改过自新,呼吁北伐,而这正符合了朱聿键的政策,朱聿键多次想起用马士英,但由于朝野反对而作罢,让他戴罪立功,到云南做个布政使去了。

    隆武帝在用人取舍上力戒门户之见,不咎以往,只要参与抗清就量才录用,在这一点上不得不承认他比那些以正人君子自居的东林骨干人士要高超的多。

    在政务上,隆武朝廷比较关心民间疾苦,上有历经磨难的苦皇帝,下有一大批正直清廉的官员,整顿吏治是必然要的。朱聿键施政的一个重点便是整顿吏治,严惩贪污,规定“小贪必杖,大贪必杀”,监察御史弹劾浙江宁波同知朱之葵、福建绍武通判陈主谟、汀州知府王国冕贪污虐民,朱聿键当即下旨押赴绍兴审理治罪。

    当时清廷逼令北方百姓剃发易服,诸多逃难之民南来,被当作奸细而遭官兵诛杀,朱聿键于七月初下令“有发为顺民,无发为难民,不得妄杀”,此令一出,欢呼来归者千百人,与清廷“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残酷暴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显然是更得人心的。

    为了给朝野作表率,朱聿键还严格自我要求,不饮酒,不穿丝绸,水饮素餐,不修建行宫,只以失修多年的绍兴王府为行在。登基数月,不选秀,只皇后曾氏一妻,不选太监入值,只以贴身的亲信入值司礼监。

    一切的一切都表明,隆武帝是一个锐意恢复,具有中兴气概的明主,隆武朝初建就开创了新的气象,更给了浙东军民及其他地方的百姓以更多恢复山河的希望。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