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十八章 处江湖之远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唐铭弈出使岐国的整个过程,说得上是出乎意料地顺利。岐国公得知潞国已经加入同盟之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命令臣下筹备联盟联兵的一切事务。而这位安西将军对唐铭弈提出的唯一要求,看起来却和会盟毫无关系:他希望自己15岁的女儿能在16岁时与唐铭浮之子,也就是唐延桦结为夫妻。</p>

    厌倦了在马车之中自我封闭的汉国公,迫不及待想要看到岐国沟壑纵横的群山,于是便唤侍从牵来马匹,在诸葛琳的陪伴下欣赏着这片紧邻西域的壮丽山河。当年的帝国军一路向西,横扫各地山民与游牧部落,最终在岐山山脉的中央,寻找到了一大块地势平整,水系丰富的盆地。这里的山脉不但阻挡了周边游牧民族铁蹄的袭扰,更为中央盆地带来了温润多雨的气候,岐国也因为盛产晶莹鲜红的葡萄美酒而闻名东夏。</p>

    “这岐国公倒是颇像个慈爱老父,国家大事随波逐流,这儿女亲事倒是颇为在乎。”离开岐国的路上,诸葛琳满心欢喜地对唐铭弈说道。</p>

    唐铭弈看着前方高耸入云的山脉,微微笑道:“岐国公能想到此事,说明他比那个好算计却不善算计的潞国公要聪明许多。看起来,岐国公这个人无欲无求,甚至只关心家长里短,实际上却是个独具慧眼之人。首先,岐国乃是通向西域的必经之路,而保皇党为与辛德拉的李承川保持沟通,目前来说必须仰仗岐国。因此加入我们的这个同盟,势必可以向保皇党提出更高的要加,即便后者当下不作回应,或是岐国战败,也绝不会影响其核心利益。其次,只要不得罪潞国照国,岐国便可继续从通商获利,而参加联军,还可借机分一杯羹,何乐不为?第三,唐家之中,唐铭浮一脉最为独特,他们既和皇兄关系不错,又和族内其他分支和睦相处,借联姻笼络此人,正好可以见机行事,如果保皇党占优,则岐国人可利用父辈交情与唐敏宁亲善;若我方获胜,他们至少获得一个权力核心的落脚之地。”</p>

    “想不到,这看起来温馨和谐之事,竟也有这么多心机和门道。”诸葛琳哑然而笑。</p>

    “你想不到的还多呢,有人的地方就有勾心斗角,就有权谋算计。”唐铭弈拍了拍女诸葛琳的肩膀,慈父般看着这个瘦弱的女孩,“山的那边,一线光亮的尽头,才是真正困难的挑战。”</p>

    “照国么?”聪明伶俐的姑娘自然能理解唐铭弈所指为何,“从大势来看,他们和潞国一样,独善其身或是参与合纵,都在两可之间。不过,潞国公乃是徐氏王朝的直系后裔,面对这样难得一见的机遇,就没有人想要恢复祖上的荣耀与威望吗?”</p>

    “你呀,知其表却不知其里。”唐铭弈摇头,“照国人当然不会放过此等天赐良机,然而,果真如此,便会给联盟带来巨大的裂痕。他们以徐氏正统自居,绝不会甘心屈居他人之下,至少要成为河西四国盟主,否则他们宁可自行其是,也不愿与我合作。最为麻烦的是,保皇党所控制的普、森两国,离照国最近,与潞、岐两国并不接壤,这意味着,两国要土地无用。进而可知,照国就是此次合纵的最大受益者。除一强而立一霸,恐非各国所愿。因此,出使照国,最难的不是说服照国君臣同意结盟,而是与其协商结盟之后目标及战胜获益之分配。否则不说潞国与岐国,便是诺国和兰国也要退出盟约。”</p>

    诸葛琳听着,不由失望地叹道:“合纵果真不是算数的简单加和,身为主导者,殿下不但要四处游说,还必须把握大局,维系平衡,确非常人能及啊!”</p>

    “古人尚且明知不可为而为止,何况当今胸有成竹?”唐铭弈捋着骏马的鬃毛,“但凡存在一丝希望能够消弭兵灾,寡人必全力以赴。毕竟天下若真进入大争之世,谁也难以预料会有怎样的残酷与疯狂?”</p>

    “愿你马到成功,免我忧心忡忡。”诸葛琳脸上洋溢着宽慰与信任。</p>

    穿过一道狭长而阴暗的山缝,使团便进入了古帝国大道照国段。出示官凭与潞、岐两国授予全权声明书后,唐铭弈带队沿着官道一路北上,不出一周便到达了照国首都乌林城郊。作为几大诸侯中最为富裕的一家,照国拥有的,不是潞国那样的商旅云集、纸醉金迷,也不是帝国那般的水乡古镇,亭台园林。这个素来以东夏正统自居的国家,拥有辉煌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徐氏王朝时代的都城弗堡便在照国境内,其最为闻名遐迩的,便是那座自王朝中期便开始兴建,经历改朝换代与战火洗礼,迄今仍未完工的万国宫。这座青石累成的高耸殿堂,顶端部分仍然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脚手架。万国宫象征着旧帝国淹没于历史尘埃之中的威严与荣耀,也是徐氏皇族后代难以忘却的悲伤和屈辱。自帝国灭亡后,皇族唯一的支脉便在茵河流域阳光普照之地建立起了新的国家——照国,此名不但取自当地秀丽旖旎的风光,更寄托了徐家复兴帝国的愿望。</p>

    然而,正如没有一任国君敢还于旧都一样,照国也永远偏安在了这西北富庶的一隅。茵河入海口以南的乌林成了照国似乎永远无法改变的临时首都,数百年来,照国借助便利的水道和分别位于上下游的两大工矿产业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富足安逸的生活,也使得国人对于开疆拓土失去了兴趣。他们更热衷于将乌林建设得比弗堡更加壮丽辉煌,更喜欢将过剩的财力和精力投入到&#25991教娱乐之中,而非如他们邻居普国那样,一切以军为先,全国为战而生。</p>

    照国既是河西四国中实力最为强大者,也是国内外形势最为错综复杂的。唐铭弈事先就已经了解到,由于帝国共和革命的爆发,照国内部已经分成了尖锐对立的两派,一边是鼓吹全盘西化的洋务派,一边是主张加强君权的强硬派,而后者之中,又分为维持现状的稳健派,和主张效法普国,争霸天下的帝国派。洋务派虽不掌握实权,但在极重&#25991教和士子的国人中却颇有影响。</p>

    邦交之道,在于求同存异,因此一路上,唐铭弈都在思索着。如果此次出使,非但没有说服照国参与同盟,反而激化了该国原本就已经浮于水面的内部矛盾,便会置同盟于极为危险的境地。</p>

    走在乌林的街道上,汉国公一行能明显感觉到当地人与潞、岐两国截然不同的态度。负责接待的照国官员除了例行公事的问候和敷衍闪烁的回答外,和使团任何人没有任何交流,但凡路上遇到看似支持立宪或是共和者靠近欢迎,护送的士兵们便举起步枪厉声驱赶。国府的冷淡,与热闹非凡的城市形成了鲜明对比,唐铭弈甚至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如同置身孤岛一般疏离与困顿。</p>

    “琳儿,寡人预感,照国之行,其难不在朝,而在野。”唐铭弈唤来诸葛琳商议道,“国君公卿,最多是在权衡合纵利弊;学校媒体中那些名士&#25991人,才是最大的变数。”</p>

    诸葛琳听罢,却是大为诧异:“这个国家好生奇怪,国君说了不算尚且不论,连朝议也无权威约束吗?”</p>

    “现任照国公素无主见,其军国大事皆有太子及国相把持。”唐铭弈解释道,“而偏偏照国又极重学者名士,若是惹得这些清流大儒不满,一纸联名上书,足以推翻任何决策。”</p>

    “真个是天下之大,无奇不有,竟真有一言兴邦一言丧邦之能人?”诸葛琳轻蔑地摇着头,“既是如此,殿下觉得该当如何?”</p>

    唐铭弈压低了声调,两条剑眉警惕地刺着周围:“我找你来,正为此事。我到馆驿之后,你无需带队护卫,即刻带着部下换上便装,四散开去,打探舆情。也趁机放出寡人已到乌林的消息,而后观察国人反应,特别是照国各高校报馆的反应。”</p>

    诸葛琳迅速敬礼:“殿下放心,此事不难!”</p>

    “你且不急!”唐铭弈拉住急于离开的女军官,“还有一事……”</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