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三十一章 对手是国人!(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且说照军得知魁县有失,四万人马放弃攻打梅州立刻回救。但段筑斌未曾想到的是,帝国军北线主力在布泽林率领下,在茵河边上林荫道中设伏。猝不及防的照军在炮火和伏兵压迫下全线溃败,最后,剩余的三万人马在走投无路、渡船被毁的绝境中,不得不向帝国军缴械投降。</p>

    不过,西线的威胁刚刚稍有缓解,一个令人不安的消息又从海上传来:照国世子徐昭所率领的数万兵马即将从海路杀向运河地区!而诺国新动员的三万民军及后备兵也已集合完毕。面对这如芒刺在背一般的威胁,唐敏宁决定,调集运河区所有兵力,趁照军尚未登岸前,优先消灭南下的诺军,而后在广汉修筑工事死守。同时,负责指挥北部军队的原普国将领卢德培还接到命令,如防守无望,必要时可凿沉广汉港湾内部分船只,堵塞航道及码头以阻止照军登陆。</p>

    “来了么?绵绵如山,浩浩如海啊……”放下望远镜,卢德培自顾感叹道。自廉菲死后,收拾残部护送这位玉将军的尸体到达东泽的他,驻扎下来便一直积极备战,而令这位孤狼军团指挥官意想不到的是,不到半月之后,整个东泽竟未放一枪便投降了唐铭铮。但卢德培和很多依旧忠于普国的将领一样,都只是把改旗易帜穿上帝国军服看作保存普军的权宜之计。依照老普人习俗,只有能够领兵作战者,才会受到国人的臣服和信任,目前20万帝国军中,普军达到六万之数,且全部集中于三个军之中,加之维国即将不保,这就意味着,今后保皇党的军队,普国人的地位将会越发重要。此番与诺军交战,是北方战争以来普军首次出兵,如果卢德培能够旗开得胜,不但可以重塑普军威信,胜利带来的自豪与荣誉,或许还能够挽救老普人日益淡化国家意识,进而使得普国全面复兴,也并非无稽之谈。</p>

    只是,眼前横亘在复兴之路上的第一个障碍,便是依海布阵的四万诺军。普国士兵虽说相比维国出身的帝国士兵更为训练有素,但数量仅有对手一半。而现代战争正如曹永浜所说,若无高于对手三四倍的兵力或者火力,获胜便显得缓慢而艰难,即使侥幸得之,也必是损失惨重。</p>

    “敌军势众,又猬集一团,若正面交锋,我军胜算不大。”望着眼前服饰杂乱的诺国人,卢德培没有一丝轻蔑,反倒被对手同仇敌忾的志气所震撼,“诺人失去最为富庶的运河区,必然急于报仇雪恨,我军只要善加利用,以炮火削弱,而后骑兵侧翼包抄,敌军必败!”</p>

    令旗招展,军号阵阵,普军很快按照平日训练组成线列。由于普国传统战术极为重视侧后攻击的斜线阵,为防对手效仿,卢德培特意将整个军阵拉得比操典规定更为细长:一般布置,一个步兵团1600名士兵被分为四个营,以两前两后呈田字形列阵,中间空隙为1~2门火炮,即一团步兵配备一团10磅火炮作为支援。此时的帝国阵线,不但厚度压缩到一营兵力,空隙之间的火炮也仅剩下一门。</p>

    东西方使用火炮分平射与曲射(加农炮与榴弹炮),且当时由于铸造工艺的限制,口径往往不甚统一,因此各国都以炮弹重量作为火炮进一步分类依据。具体而言,有6磅骑兵炮,10磅步兵炮,24磅攻城炮和12磅、24磅榴弹炮,此外还有臼炮、多管炮、火箭炮等诸多变种。骑兵炮只有师以上建制骑兵才会配置,而24磅炮属于军直属炮旅,因此能够为军队提供炮火支援的往往是10~12磅口径的中型炮,步兵炮射角小,因此多置于线列前方或是与步兵交错配置;而榴弹炮能够一定程度绕过障碍射击,故常位于阵列后方。自火药广泛用于战争以来,世界各地便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弹药,最为常见的有实心弹、散弹、榴弹,此外还有在上述基础上衍生而得的榴霰弹、烧夷弹、生石灰弹、烟雾弹等等。实心弹由整块钢铁或是铅铸造,由于极为沉重,因此多用于攻击城墙、塔楼、房屋、船体等较为坚固的设施,有时也用于远距离杀伤敌军;散弹为压实的沙棒内镶嵌十余颗40公分左右直径的钢珠或铅丸,发射离膛后弹体立刻破裂,子弹四散而出,虽说由于飞行轨道扭曲而无法远射,但却能在150步内给予密集敌军以严重杀伤;榴弹则为内含炸药的空心炮弹,起初由于需要引信点燃,而直射炮因膛压过高可能导致炸膛或是熄火,故榴弹多采用短身管火炮发射,触地引信发明后,爆破弹才开始大量普及。</p>

    由于正在等待照军登陆,因此诺国人并未急于发起攻击,他们排成厚厚的军阵,轻步兵在前,正规军居中,大量密集而杂乱的民兵掩护着为数不多的榴弹炮躲在后方。无奈之下,卢德培只得号令全军推进。鼓号轰鸣,整个帝国军战线竟如同队列训练时在首排前方拉起的绳墨一般,整齐划一、徐动如林。</p>

    匆匆开火后,轻步兵见无法撼动这道卡其色的海浪分毫,便野狐一般钻回身后白色的人群之中。普军阵线随着一声沉闷的号角停下,所有人都在默默肃立,原先隆隆的炮声也一度销声匿迹。诺军虽说能够看到普国人因战线拉长而变薄的队伍,却根本不敢发起冲锋,因为他们清楚,同样的展开宽度下,面对训练有素、紧密严整的对手,己方的人数优势根本无法发挥。白色的队伍似乎在等待着,准备着面对古老而残酷的作战方式,或是一个机会的降临……</p>

    “全体都有!”普军指挥官的口令打破了这令人不安的沉默,“轮射准备!一排!瞄准!放!”声毕便是一阵足以压倒海风的枪响,伴随的火炮也默契地吐着长长的火舌,中弹的诺军纷纷东倒西歪,伤兵呻吟着在地上翻滚,仍旧站立者却如木人陶俑一般无动于衷,任凭鲜血在军靴之间肆无忌惮地流淌。</p>

    “射击预备!瞄准,开火!”依照经典战术,普军射击完毕后,诺国人在军官的指挥下按部就班地还击。烟雾散去,对面倒下的身影似乎没有己方那般密集,但白色军装的队列也只是默默后退,让出位置来给后排士兵继续射击。如此重复,不知不觉竟已过去了三个来回。</p>

    “诺军虽说人多势众,但怎可以对胜败和伤亡如此淡漠!”原本以为诺军一次射击后便会蜂拥而上的卢德培,根本无法理解对手古怪的举动。对射是极为考验指挥官排兵布阵,维持士气和临机决断的作战方式,因为与散兵战或是肉搏战不同,所有人在子弹面前的存活几率,取决于对手的射击水平。这种将自身及同伴命运交给对手而带来的恐惧,会迅速侵蚀士兵的信心、毅力和冷静,几轮射击下来,往往双方都处在崩溃的边缘。按照各国经验,三次射击往往就能够决定一场战斗的胜负,因此便有了“三枪不乱是好汉”这样的俗语流传。而为了在作战中增加胜算,普军一直对士兵进行极为严格的射击训练,因此诺军各排轮流射击完毕之时,普军已经进行了三次轮射。</p>

    可偏就这样,本应该早早四散而逃的诺军却没有丝毫变动,为数不多的正规军在这种生命和意志的双重折磨下苦苦支撑,没有人知道他们说身后略显杂乱的民军有何动作,又作何感想。一般情况下,将军们都会把配属给自己的杂牌或是民兵布置在阵列前方,用来消耗和迟滞对手,而将训练有素的部队放在相对安全的位置。因此,任卢德培左思右想,却怎也弄不清楚诺国人究竟有什么打算。更何况,他派出的骑兵,已经运动到了对手的后方。</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