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二十一章 药草园密会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就在共和国轰轰烈烈进行北伐誓师的同时,联盟控制的整个北方,却是在一种沉默而井然有序的状态下镇静地面对命运的考验。第一轮的征召令严格依照帝国旧制,只选取合格的志愿者和有两子以上家庭中的长子入伍。即便如此,由于从军可获得国府提供的免费劳力打理土地,没有土地的城镇军属则可获得官府补贴,且兵士本身薪水按时足额发放,没有后顾之忧,又有尚武传统的普、森两国民众纷纷放下手中活计,告别家人前往招兵点应征。不少人甚至私下里拉拢征兵士官,要求破格入伍。无奈国府法度如万丈深渊,越过一步便万劫不复,民众只得带着遗憾与抱怨悻悻而去,等待下一次的征召。</p>

    “人之逐利至于不顾生死,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一边整理着各地上报的征召数据,曹永浜心中五味杂陈。</p>

    “为利益轻贱性命,或许不如舍生取义般伟大,”敏宁摇头道,“然人降生于世,必有牵绊随身。即使不幸死于战场,其亲属所得优抚也可多少补偿所失。国府培训女性就业,优待前次国战阵亡伤残将士及其家属,便是为了免除军人后顾之忧。”</p>

    “单说保家卫国,或许有些空洞苍白,只是法家向来重赏罚而轻仁义,且从不避讳,恐有些违背人伦纲常吧?”对于公主的解释,曹永浜仍有些感到遗憾。</p>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本就不是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再说了,亲兄弟尚且要明算帐,若碍于情面不去说破,最终事到临头争个面红耳赤,岂不更有失风度?”敏宁捂嘴笑道。</p>

    “唉,也罢,也罢,口尖牙利,末将总也说不过你。”曹永浜无奈地摊摊手,“形而上的东西暂且搁置,屠延芳、张梓鹏两位后勤本部正副部长的报告当如何处理?”</p>

    “伤脑筋啊!”敏宁挠了挠头,“当家方知用度难,这四面八方无数双手等着要钱,可惜增加赋税只是饮鸩止渴,又从哪里去开源节流呢?若是能像那布雷塔尼亚一般,开开机器就能印出巨额财富,又何必为此发愁?”</p>

    “哈哈哈,没想务实理性如殿下者,竟也有如此奇思妙想!”曹永浜忍俊不禁,“财富纵可由纸钞代替,也要有邦国实力作为后盾。若非太阳帝国势力遍及天下,又有何人会接受这一&#25991不值的纸片?”</p>

    “轻产业而重金融,终归不是正道。罢了,不提此事,后勤本部这报告,该如何回复?”敏宁止住笑容正色道,“若论政治权谋,你不如我;但论兵争战略,我不如你。你牵头新军制时,后勤专业化就曾令父皇耳目一新,为此他还在陆大专门设立后勤专业,我军战力也因此大大增强与延续。如今难题,除增加预算外,你可有办法?”</p>

    “事实上,末将在谋划抗敌战略时,曾有如此考虑。”曹永浜说道,“我军若想不仅限于守株待兔,则需保持机动,并于机动中寻机歼敌。然而,机动作战之要,不在一次击败对手,而是在于持续不断挫其锐气,同时借助神出鬼没制造恐惧。如此之于后勤,便需要尽量少带辎重,或因粮于敌,或就近补给。不过,从大陆战争经验可见,前一策更适于游击,而要在战略层面挫伤敌军,则必须策划兵团级别的运动作战。”</p>

    “我明白,大军不断运动,则供应线亦不断变化。”唐敏宁缓缓点头,“大战一开,双方犬牙交错,旧时定点补给之法恐难以奏效。”</p>

    曹永浜回答:“正是如此。不过,末将之所以敢于提出运动歼敌,自是有成竹在胸。首先,共和党人虽提出扫灭专制之口号,对东夏现状却未根本改变,甚至可以认为,共和革命之所以成功,没有保守势力支持断不可能。反观我方治下,民众因变法受益,战功更不仅限于杀敌,支前也是同等奖赏,故民心在我不在敌。其二,有民众拥戴,则可放心将供应重任交给当地,各军不携带大量粮草,而由沿途供应,如此无需转运,不但更为方便,也省去了路途之中的消耗;其三,不必担心共和军袭击村庄城镇,果真如此,不但敌军丧尽人心,我军有地利人和,可在其劫掠必经之路设伏败之,痛击数次后,共和军定然视森国如畏途。更何况,由于运动战仅限于涌川以南,即便土地人口物资全数丧失,我军仍占优势,顾虑不多,我军可放手一搏。”</p>

    “我早知你从不做无胜算之谋。”敏宁会心一笑,“战争胜败在人心向背,即便古时神话中众神握有毁天灭地之力,也难敌人间众志成城。不过,赏罚利害比起空洞说辞更能凝聚人心。因此除节流外,亦可从辛先生之策,效仿西洋发行公债,此事我已咨询过林大人,只要总量及利率控制得当,且我军确保获胜,则可保战争用度开销无虞。”</p>

    “果真如末将当初预言,今后战争,主角将由国君与将领,变为国家与国人?”多年以来,曹永浜为自己言论所震惊,今日还是头一遭,“不过此一法则实际亘古未变,哪个国家能倾举国之力做成一事,哪国便也难能可贵。不过,战争恐非短期可以终结,债务一旦到期,国府又当如何偿还?”</p>

    “依西洋惯例,往往是举新债还旧债。只要总量保持平衡,长期背负一定数额债务,对经济也会大有裨益。”敏宁说道,“因此公债所借不止金钱,更是国人之信任与忠心。能够按期偿还,国人有利可图,自会购买新债。”</p>

    “看来,若不想见到国府变卖公室财产还债的惨状,我等武人怕是要全力以赴了。”曹永浜苦笑。</p>

    “哦,还有,驻布雷塔尼亚公使馆送来一份密件。”正准备收拾&#25991件回办公室起草命令的曹永浜突然想起尚有一事未说,“是关于李大人千金的,李小姐似乎十分热衷于宪政运动,使馆工作人员已是多次探得她参与那些东夏人组成的立宪团体活动……”</p>

    “李大人是否知情?”敏宁目光扫过曹永浜。</p>

    曹永浜答道:“李大人正在辛德拉督办陆上通商事务,即使知情,也很难亲自处理吧?更何况,布雷塔尼亚当局并未限制这些打着立宪旗号支持共和党人的留学生,横加干涉只会令团体中人知晓李小姐真实身份,如此于联盟反倒更为不利吧?”</p>

    “丹彤常在国外,受到蛊惑也是情有可原,再说,此事归根结底乃是姨父家事,官府出面反倒不当。”敏宁思忖片刻,缓缓说道,“这样吧,你以我的名义,给伯爵夫人写一封家信,大致说明情况及利害,请她询问李大人,是否有必要请假前去处理,国府将对其真实意图秘而不宣。”</p>

    “事虽不大,当真棘手啊。”曹永浜听罢,便明白了敏宁的用意:对李承川而言,亲生女儿同情甚至支持敌对阵营,使得他立场极为尴尬,由于南洋舰队指挥权已为敏宁掌握,倒戈投靠共和国已不可能;而继续站在联盟一边,很容易被知晓此事的共和党人或海外立宪派抓住把柄。因此最好的办法,便是家族内部解决。但这就意味着,李承川无论是否离开辛德拉处理此事,都不得不接受敏宁在势力范围内安插的亲信。这位掌控原帝国海外势力的权臣,此时也许只能后悔当初为何没有在发现女儿苗头不对是果断制止了。</p>

    由于战情紧急,全国理事会和军务会议很快通过了发行公债及民间承包军队补给的法令。于是,北方广大土地上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壮观景象:数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向森国狭长的土地前进,沿途无数村庄男女老少不眠不休赶制着军队订购的面饼、饭团和干肉。士兵们刚刚赶到村庄城镇,便有东远公司或其下属子公司的职员以及当地统一党工作人员领着当地民众将堆积如山的食物分给路过的军人。后者在附近宿营就餐,次日继续前进。整个国家如同一台精密的机器,各司其职,各得其所。</p>

    为供应军队,联盟付出了比平日价格高出将近一倍的金钱,不过比起旧时运十到一的补给效率,这已是财政能够承受的代价。更何况,由于联盟在东夏率先建立国有银行,民众出于公室担保,将大量金钱存于其中,根据准备二成本金的惯例,外加联盟已在领域内及照国发行纸币,银行便可大量放出贷款给予国府及农工商等行业,因而举债扩大生产或是填补财政空缺蔚然成风。当然,这在多年后也导致部分地方官府入不敷出,必须依靠拍卖土地维持,因而迫使国府不得不出面干预,这是后话。</p>

    事实上,无论是以革命热情和崇高理想鼓舞民众,或是用赏罚利益引导民众,共和国与联盟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都给各自的统治区带来了热火朝天的景象。然而,无论是满怀憧憬的理想主义者,还是冷静客观的现实主义者,都把目光聚焦到了这场两大势力间即将爆发的生死对决之上。毕竟在多数人眼里,思想的高低与制度的优劣,最终还是需要通过兴衰这一不可动摇的历史标准进行公平而准确的判断。</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