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二十七章 对决康城(上)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听闻共和军进入仁恩的消息,龙丘、登曲、乌林、浪心、艮河,北方各大国的都城立马变得紧张和不安起来。没有人能够预料到,轰轰烈烈的北伐,其战略意图竟是最不可能的目标!东夏各诸侯都知道,如果没有潞国公的鼎力相助,没有以诸葛家为首的潞国军队首先举兵,唐铭弈合纵各国,造成对保皇党的天下围攻便只能是一句空话。</p>

    现如今,借助各诸侯国消耗联盟兵力,自己坐享其成的共和国,非但将这场姗姗来迟的北伐当成了声东击西的幌子,还对首先响应自己的潞国痛下杀手。然而,各国国人为此赶到痛惜和愤恨的同时,深深的不解又随之涌上心头:共和军究竟有何奇谋妙计,居然以一支偏师击败了黄祈康花费巨资购置兵器、雇佣士卒组建的八万精锐?</p>

    龙丘的春季,难得的一场小雨稍稍冲去了堆积在人们肩头和心中数月之久的烟尘和雾霾,就在这天空略微开朗的时日,一骑骑快马如同难测行踪的春雨一般,不时带着各路汇总而来的情报进入了皇家植物园中。渐渐地,唐敏宁也从案头堆积如山的报告中,大致洞悉了共和军战胜优势之敌的始末。</p>

    一个多月前的午后,渐渐暖和的阳光照得骏崖这样的高山之城慵懒得如同闲看羊群在山塬上信步的牧人一般。虽说在唐铭铮的治理下,维国通过发展工商业而后来居上,国人对其心存感激。甚至在革命之后,无论钟兰桥振臂一呼卷起多少风暴,维国人还都如同新旧教冲突最为激烈之时小心翼翼保存各自教派神像那般,将这位被定为叛国者的皇帝的画像悄悄收藏和供奉。不过,正如廉氏父子的死使得普人渐渐放弃了复国之梦一样,多数维国人只愿继续自己平静而忙碌的生活,只要没有人强迫他们必须信仰某一教派或是某一主义,他们也乐得和山间的牧民那样,将羊群放心地交给漫山奔跑的牧羊犬。</p>

    卫兵示意进出的行人让道,不远处,伴着军鼓一样轰鸣的马蹄,一队骑兵快速离去,马队踏着平整的石板,沿着下山的道路渐渐消失在远处的白云之中。无论往来的市民,还是联盟安插的细作,都对这些哪怕为了将一只迷途的山羊赶回群中就奔跑得难觅踪影的“牧羊犬”变得无动于衷。虽说众所周知,身为北伐主帅的鞠安司令部按在了骏崖城中被成为行营的堡垒之中,但却没有丝毫挪动的意思,每天,除了象征性地将山上山下的部队调来换去,根本没有半分出征的意思。</p>

    今日午后出城的马队,更是平常不过:那些养尊处优的贵族子弟,虽说厮杀冲锋尚算勇猛,操行纪律却令人摇头:每日的起床号响过,骑兵营中只有稀稀拉拉的几人慢悠悠地出操,因为多数骑士此时都未从昨夜饮酒作乐带来的疲惫中恢复过来,祖皓麾下的重装龙骑兵还在大营时,他们尚且会因为这些精锐骑士的感召而按时出操,但连日来无所事事,鞠安对他们也是一副不闻不问的样子,便也有了那废弛的纪律。</p>

    直到午后,昼夜颠倒的骑士们才慢慢醒来,百无聊赖之下,便成群结队骑马外出。骏崖周边多山,但除城市所在主峰较高外,均为平缓的山坡;石灰岩的山体覆盖着葱葱绿草,使得这里不但成了放牧的绝佳场所,也令喜欢游历山川的贵族流连忘返。</p>

    就这样,无论城内的守军如何调动,无论贵族的马队如何折腾,骏崖人看在眼里,却乐在心头。共和军主力攻城不顺的消息早已不胫而走,号称用兵如神的鞠安却如同一头懒猪一样躺在城中一动不动,维国人纷纷猜测,以共和军这般腐化堕落的速度,唐敏宁带着大军重归故土,也不过是旬日之内的事情。</p>

    然而,令整个东夏意想不到的事情,正是在这旬日之内发生:数万共和军的行踪终于被无孔不入的联盟密探得知,然而,地点既不在涌川,也不在季山,而是潞国的康城!</p>

    康城位于潞河中段,乃是潞国最为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水网密布的河湾地中唯一一块能够容纳大量人员或是建筑的平地。因此除农田外,这里也是潞国最大的粮仓。共和军数万人马的突然出现,令得毫无准备的潞国人惊慌失措。</p>

    然而定下心来一想,潞国公黄祈康却是极为得意。声东击西,用兵潞国的确是招好棋,因为军方势力已在合纵后大幅虚弱,国内又有大量同情甚至支持共和国的立宪派,整天在街头组织游行演说,要求潞国继续合纵。此时共和军举兵来攻,很容易给这些上窜下跳者表现的机会,毕竟贵族统治的邦国早已是旧时代遗留的僵尸,打着三民旗号的共和国似乎更能吸引东夏有识之士;在西洋,无论是老牌的布雷塔尼亚王国,还是刚刚完成统一崛起的魏森王国,最早都是如东夏一般邦国林立,之后为统一的君主立宪国取代。因此,比起死抱旧制的联邦王公,甚至是一党专政的自治联盟,与西洋体制相近的共和国自然具有无穷的感召力。</p>

    不过,武器的批判终究代替不了批判的武器。再暮气沉沉的体制,手握重兵仍旧是极为危险的敌人:黄祈康并不担心自己会被国人吊死在广场之上,毕竟他与唐铭铮最大的不同,就是手上有一支能够随时成为自己鹰犬的新军。这些纯粹的佣兵只会为付钱的雇主卖命,绝不过多考虑主义、信仰甚至道义、伦理。只要潞国公敢于下令,休说这入侵的5万共和军,便是仁恩民众真的走上街头意图推翻自己,他的新军都会毫不犹豫地让他们血流成河。</p>

    正是在这种自信之下,潞军出动了前所未有的强大阵容,16个师八万人马组成的大军,兵分数路向康城集结。如此一来,除了警备和治安兵力,整个潞国的武装力量可谓倾巢出动。</p>

    就这样,康城郊外一望无际的平地之上,营帐篝火取代了草垛谷堆,人马嘶鸣取代了扬场打谷。顺着日落的方向,稻浪般密布的蓝白相间条纹旗帜散发着一种无坚不摧的气势,仿佛七八月间泛滥而狂怒的潞河一样,仿佛就要在开闸的那一瞬间,顺着地势将处在下游的共和军悉数淹没……</p>

    翌日,清晨的雾气尚未散去,双方人马刚刚从昨夜安静的睡眠中醒来,军号军鼓声便响彻这片年复一年为收获而忙碌的平原。蓝灰色和天蓝色的身影开始按照营团建制集结。平坦宽阔的战场,对于人数众多的一方是绝佳的选择。虽说共和军拥有包括新到的6000浩瀚骑兵在内的12000骑兵,比起只有6000河湾骑士的潞军来说占有优势;但共和军四万步兵中,有两万是刚刚招募的新军,其中多数人只经过两三个月的简单训练,战斗力和组织纪律都无法和潞军相提并论,兵器也多是淘汰的旧式,更无法和新购联盟军械武装起来的潞军相比。因此,只要啃下共和卫队第二军这个硬骨头,鞠安的这次突袭,便将宣告失败。</p>

    为了防止骑兵突袭,潞国人将全军16个师布置成了一个巨大的方块。由于不按线式战术那样一字排开,炮兵也是分布于各师的四角,随时应付可能的袭击。虽说如此布置可以说是挤成一团,无法发挥优势,但却也四平八稳。毕竟人数多出共和军一倍,战力又强出许多,精于算计的黄祈康知道,鞠安定然会像梓澳之战那样,采用奇计获得胜利,因此保证不被分割,最终通过消耗战击败对手,就成了胜算最高的选择。</p>

    “大公,末将观察,这共和军布阵,似乎颇有些蹊跷。”虽说黄祈康此番亲任主帅,但由于不常在军旅,因此军中调度及日常事务都是由次将军鲍荣诗负责。潞国公清洗军方,大批元老军头纷纷解职回乡,组建不久的新军则是由鲍荣诗这样的国君亲信担任将领。</p>

    “将军且说说,这蹊跷之处何在啊?”透过望远镜,黄祈康能够看到远处衣衫不整、装备不齐的共和军阵,暗自得意之下,对于副将的话有些不以为然。</p>

    “君上请看,”鲍荣诗举起右手比划道,“共和军第一阵显而易见乃是乌合之众,照兵法常理,将弱军置于阵前消耗对手也是正常。可是,既然如此,共和军为何要多此一举,将这群炮灰列成弦月阵?这分明是主动进攻才会布置的阵型!”</p>

    “依你意思,这共和军是先发制人,以炮灰打乱我部署,而后精锐一举突破?”略通些兵法的黄祈康脑子一转,便想到了可能的情况。</p>

    鲍荣诗道:“恕末将冒昧,恐非如此。这也正是末将百思不得其解之处,若敌军主动攻击,只要我军稳住阵脚,则进攻不过自寻死路;若是意在防守,突出部由于人数较少又最先接敌,定然早早崩溃。这恐惧如同恶疾,传染极快,如果同时接触我军,或许还能支撑一段,如果突出部先行崩溃,则整个前军很可能不战而败。”</p>

    “我看你,就是在禁军里时间过长,浸淫官场有些瞻前顾后!”黄祈康拍了拍副将的肩膀,“敌人自暴弱点,这不正加大了我军的胜算?再说了,即便这其中有诈,我军方阵严密,他们又哪里寻得破绽?”</p>

    “末将惶恐,君上莫怪!”见黄祈康如此自信,鲍荣诗也不敢多言。</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