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神霸天机

正文 第 6 部分阅读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这天,黄龙在九霄之上,腾云驾雾,消闲解闷,一览地上胜景。他飘飘悠悠来到中原,向下细看,绿油油的田野变成了赤地千里,人们怨声载道,恨骂苍天不降甘霖,残害百姓。黄龙生就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狭义禀性。他一摆龙尾,来到东海,径直进了龙宫,责问东海龙王:为何不普降甘露?东海龙王乜视一眼气势汹汹的黄龙,说:“行云播雨是我的事,与你何干?敢来训斥我!”

    黄龙说:“天帝把行云播雨的事儿交付给你,是让你顺应民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你竟三年不降半星滴雨,这是上毁天帝声誉,下害黎民百姓的罪孽行为。”

    东海龙王无言可答,无理可讲,眼一挤,耍出一副无赖模样,说:“我再来三年大旱,叫你干气干急”

    黄龙气得青筋乱蹦,七窍生烟:“你……”

    “你有本领,去降雨,让老百姓给你烧香磕头。”东海龙王嘲弄地望着黄龙,一阵哈哈大笑。

    “你!不要欺人太甚,狂妄无忌。”黄龙急红了眼,对着东海龙王大喝一声,猛摇身躯,“呼”地跃出东海,来到中原大地上空。黄龙在万里晴空中上下翻腾,使出浑身解数,口吐狂风,把四面八方、天涯海角的云霭雾气,吹到中原上空。顿时,中原上空乌云密布;黄龙又施开本领,乌云化为雨珠,哗哗哗,暴雨倾盆而落。

    黄龙降雨,惹怒了东海龙王。他立刻上天,奏报黄龙多管闲事,越权行雨。玉皇大帝准了东海龙王的奏章,传旨召黄龙立即回天宫。雨才下了三指深,禾苗刚转生机,黄龙哪肯把雨止住,来了个抗旨不回。这一来,玉皇大帝发怒,调遣天兵天将,硬把黄龙用铁锁捆绑,押回天宫。

    黄龙被押走,大雨没头没脑地直下。他一走,没人把雨止住收回,中原大地到处成了水,淹了村庄,淹了田地。玉皇大帝知道后,叫东海龙王快去把雨收回,东海龙王幸灾乐祸,佯装有病,拖拖拉拉,又让暴雨下了七天七夜,使地上成了一片汪洋,造成洪水灾害。老百姓们不明真相,个个痛骂黄龙为非作歹,假充善行,残害万民。

    黄龙被押回天宫,玉皇大帝不问青红皂白,兴师问罪,喝斥黄龙目无天规。下旨把黄龙囚进瑶池,不准乱动。

    黄龙本是火爆脾气,那能忍受这种窝囊气。他在瑶池中狂呼嘶叫,要见玉皇大帝说个明白,和东海龙王说理算帐,争个眉高眼低。玉皇大帝和东海龙王有姻亲关系,东海龙王又常给玉皇送些美味海肴,天帝自然袒护东海龙王,对黄龙的吵闹置之不理。黄龙见玉帝不管不问,更是火上浇油,天天骂声不断,连玉皇大帝也捎带上了。玉皇大帝听说黄龙胆大包天,竟敢骂自己,脸一沉,要把黄龙贬入民间当牛做马。幸亏太上老君出面讲情,说黄龙降雨是替天行道,一番好意。玉皇深知太上老君嫉恶如仇,扶弱抑强,在天宫受众神仙的爱戴,便也不愿意得罪太上老君,就顺水推舟,给点面子,只收去黄龙头上的黄风珠,使黄龙失去了腾云驾雾的本领。

    黄龙不服,在瑶池里拼命挣扎。一天夜里,黄龙撑断了铁索,趁看守他的天兵熟睡的时候,爬出瑶池,一头扑下来,落在丛山峻岭之中。

    黄龙抬头看看,四周山连山,绵延不断;峰挨峰,奇拔突兀。这是什么地方?黄龙前观后望,决心找个出路,认准东方,奔向东海,找东海龙王报仇雪恨。正当他辩不清东南西北,不知向哪个方向走的时候,一个白须白发老头叫了他一声:“黄龙,你要去哪里?”

    黄龙一看是太上老君,忙跪拜施礼,说:“请仙长指路,我要去东海,找东海龙王。”

    太上老君说:“这里是巴颜喀拉山,离东海万里之遥,路上千山万壑,你又不能腾云驾雾,*在地上爬行,不太好走哇!”

    黄龙说:“纵有千难万险,我黄龙矢志不移,不到东海除掉东海龙王,誓不罢休。只请仙长能指点一条近路。”

    太上老君指给黄龙一条直通东还海的近路,又告诉黄龙说:“东边中原大地洪水成灾,已有大禹在治水,一旦洪水下去,还要干旱。你若真是侠义肝胆,愿为民造福,就把你走过的路,变成一条河沟,把这里的水引过去,求得百姓们的谅解和同情,那战胜东海龙王的事就不在话下。切记,切记!”

    黄龙点头说:“一定按仙长指点行事。”

    黄龙在山脚下,歇息了几天,恢复了元气,活动了一下身肢,迈步向东海走去。就在这时,天上闪过一道白光,阴森可怕,待黄龙睁目看时,白角力士手持方天戟,拦住了去路。

    白角力士叫道:“黄龙,你私下逃离瑶池,使玉皇大帝动怒,令我来捉拿你,还不赶快伏地自缚,随我回去!”

    黄龙说:“不到东海,誓不回头。”他抖起精神,先向白角力士打去。

    在巴颜喀拉山下,黄龙和白角力士打了三天三夜,黄龙越战越勇,虽说他不能腾云驾雾,但毕竟修炼千年,白角力士根本不是对手。白角力士体力不支,稍一疏忽,被黄龙打瞎了一只眼。白角力士惨叫了一声,腾空而去。黄龙也不敢久留,钻进了积石山。黄龙在积石山中深一脚浅一脚,向东慌慌奔跑。

    白角力士回到天宫,玉皇大帝一看他那狼狈相,骂声无能,随即传来诸位天神天将,说道:“黄龙要去东海,还要拱出一条大河,这事万万不可叫他得逞。哪个去缉捉黄龙回来?”

    玉帝问了几声,没人答腔。大家都清楚,黄龙降雨本是好意;东海龙王逞强霸道,个个恨他,谁也不想去管这事儿。

    玉皇大帝有些下不来台,又看看白角力士,说:“你还敢去吗?”

    白角力士正要报伤眼之恨,说:“只是小神一人力单。”

    玉帝说:“再调九路神仙,十八位天将,由你指挥,捉住黄龙,个个记功封赏;如让黄龙窜进东海,个个贬下天庭。‘

    “是!“白角力士应一声要走,又被玉帝叫住。

    玉帝叮咛道:“黄龙武艺高,仙术广,不可与他硬拼强打。可在他东去路上,布阵设防,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围剿堵挡。”

    白角力士按着玉帝的吩咐,布下重重疑阵,众家神仙、天将,各自守据一处,单等捉拿黄龙。

    黄龙出了积石山,向东是岷山,他连气也不喘一口,奋力向岷山闯去。眼看着就到岷山,太山老君又降落在黄龙面前,对他说:“你不能按我点的路线走了,白角力士处处布阵,层层设防,捉拿于你。你可千万小心,既要穿山越岭,还要防备天神天将。”

    黄龙忙问:“仙长,我当如何对付才好?”

    太上老君说:“你要机动灵活,出其不意,趁其不备,见山就拐,遇阵就绕,迂回前进。路上决不可与他们久战,耗你体力。岷山中有重阵,不可硬闯。”说罢,太上老君不见了。

    黄龙暗想,岷山闯不得,我就来个出其不意吧。黄龙到了现在的青海唐克地区,猛然扭头,来个大转弯,向北跑去。后来这里就被叫做黄河第一曲。

    白角力士在岷山角下等了两天,不见黄龙,正纳闷时,看见山下一条黄线向北移动。白角力士一眼看穿,这是黄龙变小的身躯,缩小目标,隐蔽行进。他不敢怠慢,派出一路天神,驾云赶在黄龙前面,阻截黄龙。

    岷山向北,是一抹草原,没有山峦起伏,地势平坦。地平好走,黄龙加快步伐,如迅雷闪电,向北闪过。跑着跑着,黄龙发现天神在前面挡道。他按着太上老君的指点,不和天神正面冲突,急忙又来了个大拐弯,向东钻入深山中。黄龙顺着山势,弯弯曲曲,穿过龙羊峡、公伯峡、刘家峡,皋兰山却横在前面。黄龙把皋兰山打量一番,山低石少,不过是一个高土岗。他凭着自己的气力和本领,把身躯一挺,变柔软为坚硬,咬紧牙关,呼啸着向皋兰山撞去,“咚咚咚”连撞三次,皋兰山纹丝没动,碰得黄龙两眼直冒金花。

    突然,皋兰山中一阵奸笑,跳出白角力士和一路天神。黄龙这才知道是天神布下的疑阵。他和白角力士斗了几个回合,不敢恋战,“唦”地把身躯变软,象一条小蛇,转身向北,蜿蜒而去,拱进贺兰山。

    黄龙沿着贺兰山,翻崖穿谷,匆匆而行。为躲避天神阻拦,他拐了一个弯又一个弯。黄龙心里憋着一腔愤怒,忘了疲劳,忘了吃喝,日夜兼程,越跑越勇,越跑越快。

    黄龙向北跑了数百里,阴山挡住了去路。他想,不能再向北了,这样会离东海愈来愈远。再说,他虽鼓着气没明没夜地奔跑,可气力渐渐不支,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为了尽快赶到东海,在阴山脚下,他又转了个弯,向东奔去。

    黄龙刚走不远,太上老君又降落在他的面前。太上老君问黄龙:“你气力如何?”

    “头重尾轻,筋疲力尽。”

    “向东是一溜大山,即使没有天神阻挡,也叫你够呛,不如就从此拐弯向南,那里全是黄土,行走、拱河十分省力;再者你造河时可把黄土冲卷进水里,带到东海,淤平龙宫,闷死龙王,为民除害。”太上老君话刚落音,转眼又不见了。

    黄龙按照太上老君的指点,在阴山东头拐弯向南。他披星戴月,餐风饮露,用尽平生力气,卷走黄土,要一举填平东海,报仇雪恨,黄龙闯过龙门天险,到了潼关。向南是中条山,无路可走,黄龙又调头向东。

    东边是中原大地,一马平川,没有山峦峰谷。白角力士暗自惊慌,黄龙一到平原,临近东海,再无拦阻捉拿黄龙的时机了。白角力士便布下三门大阵,请来数百名天兵天将,要和黄龙决一死战。

    黄龙被里三层外三层地团团围住。黄龙知道,这是决定胜负的最后拼杀。尽管黄龙一路劳累,早已气喘吁吁。但他还是振作精神,力战群敌。怎奈黄龙寡不敌众,身上多处受伤。众天兵天将摇旗呐喊,里外呼应,慢慢缩小包围圈,眼看就可擒住黄龙了。

    黄龙在重围中岌岌可危,心中无限惆怅,无限遗恨,看来将会前功尽弃,去东海无望。

    这时人们已经知道中原洪水不是黄龙的过错。又听说黄龙要去东海找龙王报仇,历尽千难万险想造一条大河,为民造福,都十分同情和支持他。大家一传十,十传百,老百姓成群结队去请求大禹设法救援黄龙。

    大禹带着开山斧、避水剑,力开三门,给黄龙打开一条向东的出路。黄龙悲喜交集,情不自禁地鼓足劲,不顾浑身是伤,冲过三门,跳出重围。当黄龙历尽艰辛来到海边时,已奄奄一息。

    黄龙无力再去和东海龙王拼搏斗胜,只想遵照老君指点,舍生取义,为民造河。他用尽最后一点气力,施展法术,将自己的身体无限地伸长、伸长……

    黄龙的头伏在东海边,身子沿着他西来东海走过的路向后延伸,弯弯曲曲,绵绵软软,高高低低,从头看不到尾,顷刻已是近万里。此时,只听黄龙惊天动地一声吼,他的身躯化为大河,河水滔滔,奔腾不息,直泻东海。

    人们都说这条河是黄龙变的,就把这条河叫做“黄河”。

    玉皇大帝把白角力士和没拦住黄龙的天神统统贬下凡,让他们长年累月住在原来布阵设防的地方。天神们眼睁睁地看着黄河水向东流淌。这样,就传下了“黄河九曲十八弯,弯弯有神仙”的说法。

    据说,黄龙化成黄河后,并没有真正完全死去。隔一段时间,他还要喘口气,想翻翻身,动弹动弹,只是身躯太长动不得,使他怒不可遏。黄龙一发怒,黄河不是发水就是决口,给人们带来无限灾难。

    尽管黄河给人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灾难,中华民族仍然念念不忘黄龙的情谊,照旧称黄河为母亲,说自己是黄河孕育的儿女。

    【另外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地理位置

    香格里拉位于云南省西北部。为“香格里拉”旅游线路的腹地。从大理沿滇藏公路北行315公里,可达迪庆藏族自治州首府中甸县城中心镇,距昆明659公里,乘飞机50分钟可达。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由于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横断山脉南段北端,‘三江并流‘之腹地,形成独特的融雪山、峡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景观,为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名胜区。景区内雪峰连绵,云南省最高峰卡格博峰等巍峨壮丽、仅中甸县境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达470座峡谷纵横深切,最著名的有金沙江虎跳峡、澜沧江峡谷等大峡谷,再有辽阔的高山草原牧场、莽莽的原始森林以及星罗棋布的高山湖泊,使迪庆的自然景观神奇险峻而又清幽灵秀。

    香格里拉的民族和方言

    香格里拉藏语意为“心中的日月”,英文SHANGRI…LA的汉语音译,英语发音则源于香格里拉的腹地的藏语方言。

    这里生活着藏、傈僳、汉、纳西、彝、白、回等13等种民族,他们团结和睦,在生活方式、服饰、民居建筑以及婚俗礼仪等传统习俗中,都保持了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香格里拉‘一词,是1933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失去的地平线》中所描绘的一块永恒和平宁静的土地。是个有雪峰峡谷、金碧辉煌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庙宇、被森林环绕着的宁静的湖泊、美丽的大草原及牛羊成群的世外桃源。而迪庆却惟妙惟肖的拥有着詹姆斯…希尔顿书中描写的一切,更加巧合的是,‘香格里拉‘一词是迪庆中甸的藏语,为‘心中的日月‘之意,它是藏民心目中的理想生活环境和至高至尚的境界。迪庆高原就是人们寻找了半个世纪的‘香格里拉‘。

    香格里拉的景色

    “太阳最早照耀的地方,是东方的建塘,人间最殊胜的地方,是**河畔的香格里拉。”自从英国人詹姆士的小说《失去的地平线》问世以来,作品中所描绘的香格里拉曾引起无数人的向往,据考证,香格里拉实质上就是指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

    迪庆处于国家三江并流风景名胜区的中心地带,包括中甸,维西,德钦三个县,其中中甸为其首府。境内有许多高耸入云的大山,著名的云南第一高峰卡格博峰,海拔6740米,为藏传佛教的朝圣地,位居藏区八大神山之首,其余环立着太子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等。

    雪山环绕之间,分布有许多大大小小的草甸和坝子,它们是迪庆各族人民生息繁衍的地方,土地肥沃,牛马成群。在这片宁静的土地上,有静谧的湖水、神圣的寺院、淳朴的康巴人,一切都如人们梦想中的伊甸园——香格里拉。

    2001年12月17日,国务院批准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

    ‘不必到西藏就可领略藏族风情‘。迪庆不仅有西藏高原雪山峡谷的风貌和藏族风情,还可领略到内蒙古大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壮丽景色。

    位于云南迪庆,海拔3280米的香格里拉,将可让来自低海拔国家和地区的人士,更舒服自在地观赏大自然美景和领略民族风情,而不必担心发生‘高山反应‘。

    皑皑雪山、广阔无垠的草原、鲜红的莨菪花、神秘的喇嘛寺院这个老外心目中的世外桃源究竟会是什么样子?

    香格里拉的宗教

    ‘香格里拉‘一词,源于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在藏传佛教的发展史上,其一直作为‘净王‘的最高境界而被广泛提及,在现代词汇中它又是‘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据藏经记载,其隐藏在青藏高原深处的某个隐秘地方,整个王国被双层雪山环抱,由八个成莲花瓣状的区域组成,中央耸立的同环雪山,初称为卡拉巴王宫,宫内居住着香巴拉王国的最高领袖。传说中的香格里拉中是具有最高智慧的圣人,他们身材高大,拥有自然力量,至今仍从人们看不到的地方借助于高度发达的文明通过一种名为‘地之肚脐‘的隐秘通道与世界进行沟通和联系,并牢牢地控制着世界。事实上长期以来,这条‘地之肚脐‘的神秘通道,一直作为到达香格里拉王国的唯一途径而成为寻找香格里拉的关键。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记叙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的地方,在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东方劫机者劫往香格里拉蓝月山谷的神奇经历。在小说中所描写的整个香格里拉,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一种适度的原则,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就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财富——那里富含金矿和纯净空气的荟萃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悠远、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归宿。在这里,其实香格里拉已经是成为了一个理想中的国度了,一种和谐、宁静充斥其间。当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时,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并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小说出版后,立刻被独具慧眼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摄制成电影,影片风靡全球,主题歌‘香格里拉‘唱遍全球。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新加坡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风靡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文学上的伟大意义。《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消失的地平线》伟大的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正如《不列颠文学家辞典》在评述《消失的地平线》时所指出的:它的功绩在于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香格里拉。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

    就这点在东西方上认识是大致一样的,‘世外桃源‘、‘乌托邦‘在中国也同样是如此,那都表现了人们对美好的事物的追求,对一种宁静和谐的向往。香格里拉最先兴起是在西方,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消失的地平线》是在一战过后,二战待发的时候,此时的西方经济不是很繁荣,人民普遍处在一种心灵迷漫的状态中,这点可以从希特勒的上台得到社会背景方面的佐证。人们普遍希望富强、繁荣,只是现实中却还不能够得到这种的满足,这是一种心灵的渴求。也正是《消失的地平线》出现并引起轰动的深层次社会背景。一如当今现实的社会中反腐巨片及清宫秘史的热播中可以看出人们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渴望与无奈的心情。话题扯远了。

    总结香格里拉

    回归正题,这当中首先要说的是:

    A、宁静和谐是香格里拉的主题,这是个很抽象的东西,可以存在于人们的心灵中,想象中,渴望中。但是不一定需要很真实。因为詹姆斯…希尔顿是个作家,不是历史学家,不是史官。

    B、詹姆斯…希尔顿本人没到过这地方,他的小说的素材来自美国人奥地利血统的洛克的探险照片、日记、记录。讲到这里就不能不提洛克,他是美国夏威夷大学的植物学教授,应《国家地理》杂志的稿约而来到中国的西南边陲地方进行植物学的研究的,在中国的二十年代就深藏中国的丽江古城里,只是被当地的淳朴人文、厚重历史、多样民俗所深深吸引,一呆呆了近三十年,直到解放前才恋恋不舍的离开。

    C、还值得一提的是,此篇小说的结尾与中国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秒,同样是那四个西方人士离开后,想要再次返回的时候,已经无法返回了,无法找到旧时的道路了。

    D、同样值得重视的是,小说中提到了道家和儒教、基督教。佛教不足为其,因为藏传佛教在中国的雪域高原上广为流传。其中的道家和儒教可以说是中国所特有的人文景观。基督教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中同样存在,西方的传教士在19世纪的时候已经在中国的西南边陲从事此项活动,现今的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还保存有基督教堂,著名的如:茨中教堂。

    E、文中提到的香格里拉是藏语中的香巴拉的音译,文中也提到他的含义是宁静美好、心中的日月的意思,与藏语香巴拉的意思完全吻合。

    综合以上几点,现今的学者普遍认为,香格里拉是一种向往的地方,是心灵中的理想国度,未必真实存在,一如中国的桃花源一样。不过其原型在中国西南的横段山脉中,因此现今人们普遍认为:在云南、四川、西藏交界的藏区为希尔顿笔下的香格里拉,概因当年的洛克就在这一地区活动了数十年。此川滇藏地区的范围大致包括:丽江、泸沽湖、香格里拉、梅里雪山、虎跳峡、最后的香格里拉、四川泸沽湖、贡嘎山、丹巴美人谷、太阳谷、乡城、西藏芒康、昌都、波密、墨脱、雅鲁藏布江这一大片域。这一带的风景与《消失的地平线》中描述的总体一致,特别是书中提到的很有特点的东西在这里都能够找到。如;梅里雪山、稻城亚丁三神山等。但是不是具体提到某个地点。

    现在云南有个叫香格里拉的地方是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州府中甸于2001年批准更名而来的。这倒不是说书中说的香格里拉是在这个地方,而是当地政府出自开发旅游经济上的考虑而做出的决策。说起这个香格里拉还有个趣闻:早在七八十年代,就有消息不断传出,香格里拉已经被找到了,在印度在尼泊尔等等,但是后来都被认为是旅游经济上的需要而进行的炒作,非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认证得来的。云南可以说是很早就认识到开发旅游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比方99年的世博会。他最早提请中央政府批准香格里拉的更名,当四川政府认识到旅游经济的重要性的时候,香格里拉的名称命名已经不可更改了,于是四川政府就在四川境内的稻城亚丁的日瓦乡更名为香格里拉乡,这还不够,还将稻城亚丁加个前缀—最后的香格里拉,这还不够,还将最原汁原味的香巴拉名称授予稻城亚丁,因为县级城市的更名需要中央政府的批准而不好擅自更该,于是就在四川境内以香巴拉的名称来称呼稻城亚丁。这是一段国内香格里拉的纷争的由来及内幕。当然说这么多的香格里拉,将我们本土生产的桃花源给遗忘在一旁很不应该,当然中国的桃花源更早,只是近代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没能够左右世界经济的时候,古代文化上的先行优势不一定能够被世界所充分了解。套用中国一句老话:外来的和尚会念经。

    现今的香格里拉的美丽风景已经深入到每个到过该地区的人的心中,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中,有举世闻名的梅里雪山、稻城亚丁三神山、一望无际的高原草甸、风格各异的民族歌舞、独具魅力的民间传统艺术、神秘的多宗教文化,众多独特民族、多彩的民俗等等将一直激励着人们寻找自己的香格里拉—不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理想中的。

    香格里拉的环境保护

    “香格里拉是‘三江并流’区域的核心地带,也是云南省面积最大的林区,植被非常丰富。但是,在我们这样一个高海拔地区,生态非常脆弱,树长得很慢。也就是说,我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非常重大,既有保护长江中下游生态的战略意义,又有保护脆弱生态的作用。”

    1998年以前,用木头盖房是当地的一种习俗;而香格里拉县有半年时间在零摄氏度以下,每人每年用于烤火的薪柴约2立方米;同时,这里木材生长期长,木质好,原木一立方米能卖1000多元,板材每立方米能卖到1500~2000元之间。那个时候,香格里拉几乎人人以木材为生,财政收入也多来自林业。

    1998年的长江特大?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