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3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1-10-1619:58:30

    (5)

    张角按平了,皇帝大人的伤也好了,按中国人的习惯,伤好了,疼也就忘了。

    接下来,接下来的工作,是该干啥还干啥!

    以前我说过,汉灵帝刘宏是个千年难遇极品昏君,除了享乐,几乎什么都不会。事实上我说错了,汉灵帝除了,至少还有一门技术特长——理财。

    当然,是为自己理财。

    鉴于这次镇压黄巾军花销太大,国库的开销自不用说,刘宏连私房钱都掏出来了,实在叫他肉疼不已,于是汉灵帝决定,堤内损失堤外补。

    怎么给补法是个问题。

    还是皇帝的“爹妈”点子多,他们抠破头皮终于为儿皇帝想到一个金点子:加田租,一亩地加十钱,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发财就那么简单。

    当然,这是一个馊主意。

    当然,这也必须执行,国家需要,皇帝私人也需要。据资料显示,西汉的全国的土地有5亿7千多万亩地,东汉没有具体统计数据,但应该高于此数,因此,灵帝此举就可轻松入账50多亿钱。

    想钱想疯了。

    更疯狂的还在后头。

    185年的二月,洛阳南宫的云台及乐成门发生了火灾。机会来了,刘宏又亲自下一剂猛药,下诏征用天下的奇花异草,怪石古木,搞灾后重建。

    请全国人民伸出你援助的手,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

    当然皇帝大人也不是白拿,要付费的。

    既然是皇帝大人发出号召,那就执行吧。

    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经过层层分解,实行目标责任制,落实到广大州郡父母官的头上。

    但他们千辛万苦地把东西运到京城时,才发现这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原来,负责验货的质检员是黄门常侍(也是宦官),这些人工作态度极其认真,极其负责,对质量的要求也极其严格:凡是地方上送上门的东西,基本会都判为不合格产品,既然是等外品,那就按等外品的价,打一折出售,不够之处,要么自己跑腿回老家重新采购,要么花高价把这些等外品又重新买回去。

    强买强卖,不卖还不行,皇宫禁地,不兴公平交易,也没人维护市场经营次序。

    所谓权力在我手里,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

    父母官被人妖当猴子耍了,问题是被人耍了你也毫无办法。

    事实上,直到最后,传说中的皇宫还是烂尾楼一座。

    看来还是搞工程来钱快啊。

    对皇帝而言,低买高卖,实行循环经济,这笔买卖实在赚大发了,藉此一项,刘宏同志就可跻身商界名家的行列,供后人敬仰膜拜。

    追求是无止境的。

    刘宏同志又积极开动脑筋,把触角伸向公务员。事实上在黄巾起义爆发前的公元178年他就搞过西园卖官,帝国的公务员位子,除了皇帝职务不卖,其余的不分大小,都卖,且公开销售,价格公道、诚信经营、童叟无欺。

    后来黄巾暴动后,自己被迫摁下了暂停键,停业整顿了一段时间,张角挂掉了,自己的又手紧起来,手一紧,心就跟着痒痒的。

    第二次西园卖官正式挂牌上市喽!

    2011-10-1620:05:11

    (6)

    当然这次变了点花样,不再叫卖官,而是换了一个马甲叫募捐,所谓的换汤不换药是也。朝廷规定,不管是高档次的州刺史、太守,还是低档的孝廉、茂才(秀才),不管是谁,凡是想当公务员为人民服务的:一律先赞助一笔诚意金,美其名曰:修宫款和助军款。

    修宫款和助军款,顾名思义,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和国防建设,人人有责,这两项收费冠冕堂皇,叫你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谁都赖不掉。

    当然,具体是不是专款专用,那只有鬼才知道。

    捐款的具体情形和菜市买菜差不多,品相好的,贵点,品相差的,便宜点。一般说来,一个地方好一点太守也就是二三千万的样子,依次递减,当然,这只是参考价,至于最终的成交价数额是多少,可以和皇帝的经纪人(宦官)联系,好说好商量,精明一点的,还可以砍价,能省一个算一个。

    到后来,所有的岗位都必须经过赞助,才能赴任,上至三公九卿,下至太守县令,也必须如此。

    天王老子都不认,我刘宏只认孔方兄!

    当然,如果你说我拿不出这笔钱,不想干,怎么办?

    皇帝的回答很简单:

    “不行,老子赏给你的官帽,你想丢就丢啊?必须干,不干也得干!”

    天下还有强迫人家当官的啊?

    有,不当不行滴,谁让人家是皇帝呢?

    许多人接到任命,只好上任,拿不出不要紧,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到时候管百姓拿就是了。对自己而言,让你当官发财都不干,那是大傻蛋。

    不管是清流还是浊流,在利益面前都一个样,不入流。

    众所周知,东汉卖官最出名的非刘宏同志莫属,但众多买主中最出名的是谁呢?

    我知道你想说谁,但我要告诉你,那人不是曹操的爹曹嵩——尽管他是最大方的买主。

    是崔烈。

    说起崔烈,在历史上大大地有名。此君的名气,既不是因为学问做得好,也不是因为公务员当得好,善于改革创新,能鞠躬尽瘁,也不是因为搞过发明创造,有什么科研成果,更不是沙场立功,马革裹尸。

    以上几条,统统不是。

    他的出名,是和一个热词紧紧联在一起的——铜臭。

    该同志原本没啥恶名,但自从买官以后,一下名声大振,成为人们心目中的偶像——呕吐的对象。

    崔烈,冀州名人,出生于晋州望族之家。本人先后当过太守、部长(九卿),按说人能混到部级高官也算是事业有成了,该知足了,但该同志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他向着更高的人生目标冲刺——司徒!

    东汉的三公都是虚职,贪图虚职的人,都是虚荣心在作祟。

    有理想、有追求,不过,崔先生要实现自己的抱负还面临着一道坎。

    前面说过,在灵帝手里混,光有能力是不行的,光有关系也是不行的,还得有钱。

    想当官?可以,但对不起,请先付money!

    后来的事实说明,崔烈也是一个货真价实的实干家——为自己真抓实干。

    但按当时的价钱,当司徒的价码是一千万钱,由于买主踊跃,市场上竞争激烈,三公职位一直呈供不应求状态。崔烈是士人,但他不傻也不痴,面临困难,不等不靠,自己积极想办法找门路。

    找来找去,终于通过汉灵帝奶妈程夫人的熟人关系,使皇帝答应,让一个五折的友情价(500万)。

    正式任命那天,汉灵帝亲自主持仪式。

    汉朝朝廷聘用三公叫“拜”,光凭这个字听上去就十分客气,十分舒服。事实上也是如此,咱们中国是礼仪之邦,什么事情都讲点排场,何况是总理就职典礼,更不能马虎。比方说皇帝拜张三同志为三公,不是随随便便发个通知贴个广告就行的,就像现在任命政府高官一样,先召开中层干部大会,由组织部的人宣布上级领导决定,还要当众颁发委任状,然后新领导讲话,人民群众鼓掌欢迎,一个领导的就职故事才算完。

    由于三公是政府的总理,其就职典礼就更为隆重:由最高领导——皇帝亲自主持,并且召集全国县处级(六百石)以上的官员参加,这些县处级干部统统要向新任的领导下拜行礼,自报姓名、官职,做一番自我介绍,说一番多多关照之类的废话,大家就算相互认识了(其实人太多,一一认识是不可能的了,过目即忘倒是很正常)。然后由侍御史(监察官)向其颁发聘书、公章(印绶)等等,这时,张三同志还不能直接伸手去接,他必须玩一次谦虚——假意推辞(礼让)三次,然后才能装作极不情愿地接受。这样,一套冗长的三公就职大典才告一段落。如此演戏,真累啊。

    就职典礼搞得隆重,三公们平时的礼遇也不差。文武百官见到张三,要向领导下拜行礼,不能不懂文明礼貌,即使是皇帝大人见到张三,也要给足面子:如果皇帝是坐着的则需要起身,大家互致问候;如果皇帝大人坐在车里,还要亲自下车相见,拉拉家常,套套近乎,增进感情。三公活得如此风光,实在是很拉风。

    拉风是拉风,但有一种特殊情况是例外的,比如张三带兵打仗,需要晋见皇帝,那仪式就不再是风光,而是可怕了:上殿时,要由皇帝的特种警卫——虎贲卫士手拿兵器(戟),交叉架在张三的脖子上,才能朝见皇上,如此搞法,活像押犯人,相当凶悍。那仪式相当于是给你一顿杀威棒:小子,手头有兵了,规矩点,不然老子随时废了你。以至于后来牛气冲天的曹操同志在许县享受如此礼仪晋见汉献帝后,也吓得虚汗淋漓,发誓再也不去那个鬼地方了。

    面对崔烈这个关系户,皇帝突然有些懊悔地对左右亲信说:

    “可惜啊,这么紧俏的位子,真是后悔自己没有再稍微卡紧一点,至少可以卖一千万的好价钱(悔不小靳,可至千万)!”

    5个链接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