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20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0617:41:37

    (4)

    田畴指出乌桓主力布置在无终一线,只有另辟蹊径,从徐无山翻过,到平刚再到乌桓部落的老巢柳城,来个黑虎掏心,一举成功。同时他指出这条路人迹罕至,毁坏严重,十分难走,只有克服困难,才能出其不意。

    此外他还积极建议,为了彻底迷惑敌人,还需要制造一种假象——班师。

    是的,部队收工了,警报解除了,敌人也就麻痹了。

    太妙了!

    曹操随即下令退军,同时派人在路旁立了一块公告牌,上面大书道:方今夏暑,道路不通,且待秋冬,再行进军。

    是的,我们走了,秋天过后再来陪你们,你们要做好充分的备战额。

    连撤军的理由都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看上去曹操可谓世界上最厚道的敌人了。

    要说少数民族兄弟读书少,人还真实在,他们回去立即把所见所闻如实报告了蹋顿,蹋顿也很傻很天真,居深信不疑。

    曹操让田畴带着他的手下人作向导,领着大军上了徐无山,向北挺近,沿途遇山开山,遇水搭桥,克服种种困难,经过500余里的长途跋涉,直扑柳城。

    前面还有两百里,就是柳城。

    这时,乌桓人发现了这支部队。

    曹操不是走了吗,怎么跑来的,做人怎么能不讲信用呢?

    袁尚、袁煕、蹋顿等人得知消息,乱作一团。短暂的惊慌之后,大家终于明白,既然客人千里迢迢不请自到,那就应该派兵阻击。

    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

    来吧,决战吧!

    206年的8月,曹操的部队在白狼山突然遭遇乌桓联军。乌桓联军队伍庞大,大约有数万人,而曹军前锋部队的人数不多,我推测大概就一万人左右,更糟糕的是由于是轻装前进,辎重部队全部在后面,许多将士连铠甲都没有。

    敌人铺天盖地,黑压压的一大片,8月的天气很热,许多人心里却很冷——因为害怕。

    曹操一边让部队稳住阵脚,一边登上山坡观察敌情。他发现敌军人数虽多,但行动缓慢、阵容凌乱。

    很明显,这是一支临死拼凑的队伍,战斗力并不强。

    如果突然迅雷出击,可以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张辽在一旁建议道。

    谁当先锋?谁堪大任?

    我!张辽!

    好,张文远,就看你的了!

    张辽不愧是三国名将,他手执令旗,一声呐喊,带着人马,奋不顾身地往前冲。乌桓联军受到猛烈攻击,纷纷瓦解,乌桓联军不住地退,曹军不住地追,杀敌伤敌无数。而那个助人为乐的蹋顿逃跑不及,被曹纯的虎豹骑截住诛杀。

    白狼山之战结束,曹军大获全胜,他们不但彻底打垮了乌桓联军,而且还让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二十余万人重新归附中原。而袁尚、袁煕这对难兄难弟已经无法在辽西立足,他们又重新开始了自己的流亡生涯。

    虽说是逃难,其实他们并不孤单——因为和他们一齐逃难的还有乌桓其他部落首领、以及剩下的全部家当——几千骑兵。

    他们的目的地是辽东郡,准备投靠辽东太守公孙康。

    这是他们唯一的去处,也是他们最后的去处。

    等待兄弟二人的又将是什么呢?

    对于这个问题,曹操心中早有答案。战事结束,有人劝曹操穷追猛打,远征辽东,捉拿袁氏兄弟。

    曹操自信地回答说:“不用那么费事,我要让公孙康把袁尚、袁熙的脑袋给我送过来。”

    这里说一说辽东的公孙家族,父亲公孙度,儿子公孙康、公孙恭、孙子公孙渊,都是辽东郡的风云人物。

    先说父亲公孙度、

    公孙度(150-204年),字升济,辽东郡人,小时候和父亲一起迁居玄菟郡。后来,通过父亲的关系,在玄菟郡当上了一个普通的政府公务员。

    政府里,像他这种小公务员一抓一大把,要想进步,基本上靠熬,一步步地来吧。

    但姓公孙的运气似乎都特别好,比如幽州的公孙瓒,在政府里当公务员,一不小心被太守看上,一不小心做了人家的乘龙快婿,最后一不小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所谓命运掌握在自己手有时也不那么靠谱,命运往往也是掌握在别人手中,领导不赏识你,不提拔你,拼命干,往死里干也是白搭啊。

    据说周立波同志总结新时代的12种大傻帽,其中名列前茅的头两条就是,“默默奉献等待提拔的、没有关系想高爬的。”这两种人,事情干得不少,却不知道官场潜规则,不去拉关系,而是异想天开等待领导重用,盼星星盼月亮,等到花儿都谢了,都还在原地踏步,真是傻得可爱。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