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22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1920:25:06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

    第十一章:孙郎之死(1)

    一开始他的运气也不错,孙策的渡江战役很不顺利,此后孙策的叔父孙静给了一个建议:放弃进攻固陵。

    当然孙策并不是真的放弃,而改道进攻固陵背后的查渎城。

    进攻一边分为正面进攻和侧面迂回两种,查渎城拿下了,就不必渡江,直接背后捅刀子,省时省力。

    为了彻底麻痹王朗,夜色来临之际,孙策四处点燃篝火,作为疑兵,暗中却派出部队偷袭查渎城,很快他们就拿下了固陵城附近的高迁屯。

    孙策狡猾狡猾的!

    王朗急忙派出一个叫周昕的将领增援,但很快被孙策斩首。

    对王朗而言,这下子没有幻想了。

    逃吧。

    王朗、虞翻逃跑是坐船走海路南下,经过长途颠簸后,到达东冶(福州附近)。

    有时跑得远也不一定有安全感,因为孙策又追过来了。

    此时的虞翻已经有事回老家了,打不过孙策的王朗准备坐船逃往交州,但被孙策的人拦下了。

    投降吧。

    王朗走投无路,只好投降——是假降。

    所谓的假投降,就是人投降了,却三心二意,拒不合作。孙策让他当官,他不干,甚至搬出张昭同志现身说法地劝他,也没用。

    我想当老百姓,平时读读书,写写字,喝喝茶,聊聊天,生活很惬意嘛。

    当然,他骨子里的念头是:我是大汉的臣子,怎么能向孙策屈服呢。

    哄谁呀。

    如此顽固,孙策的确有些恼火了,但考虑到这个人名气实在太大,倒也没有怎么为难他。

    孙策恼火,却有人很感动,比如曹操。

    198年,曹操听说王朗的事迹后,以朝廷的名义,征召他进京。

    你要的不是名分吗?我给你就是。

    此时的王朗被孙策安置在曲阿,再加上是战乱,王朗历尽千辛万苦,多年后才到达许都(朗自曲阿展转江海,积年乃至)。

    以前王朗不肯听命于孙策,那是因为他认为孙策是朝廷的逆贼,不过到了目的地他才发现,曹操也并非什么好鸟,他玩的是偷梁换柱的把戏,汉室早晚会被曹操取代,但事已至此,只好死心塌地跟着曹操了。

    当然他不跟着曹操似乎也不行,因为仔细说来王朗同志还是一个窝藏犯。事情是这样的:王朗年轻的时候与一个叫刘阳的沛国人是好朋友,那个刘阳是名士,也是曹操的老乡,但他却非常见不惯曹操的所作所为,和许劭一样,他也认为这人早晚是朝廷的祸害,于是本着为国除害,人人有责的精神,他打算采取激进手段把事情搞定。

    可能是水平有限吧,反正事情最后是办砸了,后来曹操发迹后,想起了这桩伤心往事,他毅然决定秋后算账。此时刘阳已死,于是曹操把气撒在他儿子身上,下令紧急通缉(及太祖贵,求其嗣子甚急),所谓的父债子还是也。

    刘阳沛国的虽然亲朋好友很多,但都不敢收留他儿子(怕得罪曹操),他只好背井离乡跑到会稽郡太守王朗那里(会稽郡属于扬州,不是曹操的地盘),这次王朗抵到许都,窝藏犯就身份暴露了。

    曹操虽然不打算追究王朗的窝藏责任,但对其他人犯是不会手软的。

    好在王朗也比较够义气,多次在曹操面前为犯人说情,曹操是个报复心非常强的人,原本不大乐意,但看在王朗的面子上,最后总算是网开一面,手下留情。

    总体上王朗最出名,最擅长的不是学问,而是司法,他曾经担任御史大夫,御史大夫相当于现在中纪委书记,不同的是御史大夫管监察也管司法,王朗同志司法主张很另类,我们知道在封建社会是没有是疑罪从无的概念的,看上去你像坏人,那就找证据定你的罪,时不时上点刑讯逼供的技术手段也很正常。而王朗的观点要进步一点,疑罪从轻,对那些没有确凿证据的嫌疑犯,但又不能轻易放人的,就从轻发落。在现在的标准看,那肯定是一个糊涂案了,但在那时也算是和谐司法了,给方方面面都有一个交代吧。

    王朗后来做到了魏国的司徒,曹丕称他们三个元老是一代伟人,是绝配(后世殆难继矣),对他们是尊敬有加。事实上,魏国的三公也是政治花瓶,没实权的,但对元老的话,曹丕多少还是听得进去的,比方说曹丕喜欢打猎,有时玩到兴头上半夜才回宫,王朗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皇帝为国事操劳,应该注意领导形象等等,曹丕闻过则改,不再半夜回宫。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