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8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0609:41:22

    中原大战接近尾声时,西归路断,回不了老家了。宋哲元就想从潼关东渡黄河,进入山西避避风头。可是算盘打得比谁都精的阎老西事前就把渡船都搜罗一空,弄到东岸去了。

    事到如今,明知人家不肯收纳,宋哲元也只有硬起头皮给阎锡山接连不断地发电报,让他无论如何拉小弟一把。

    老阎来了个装聋作哑,就当他没收到。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晋绥军和西北军虽非夫妻,却也有共同结盟讨蒋的“革命情谊”,只是这“情谊”委实经不得考验,轻轻一碰,就碎得不成样子了。

    最后,宋哲元好不容易在河边找到了3条小船。靠着这3条救命船,他带着几个亲兵躲到了山西南部。

    大部队当然只能丢在对岸,供中央军收罗了。

    以后陆续又有一些被打得四分五裂的部队投了过来,大家都凄凄惶惶,扎着堆取暖。

    人不满千,而且还是黑户,身上连个暂住证都没有。

    没有任何办法可想,宋哲元决定再做最后一次尝试——到太原去,找那个抠门抠到家的阎锡山再谈一谈(这是好听的说法,其实就是求一求)。

    在这个堪称无望之旅的行程中,离太原越近,他越觉得灰心,终于不想再走下去了。

    与其被人家奚落,又办不成事,还不如解甲归田,到天津去当个寓公算了。

    不过,在这之前,他一定要见一个人。

    见过之后,再无遗憾。

    什么人这么重要呢?

    不是老帅冯玉祥。

    在中原大战时,我们已经见识过一个杂牌军的天才领袖——“小孟尝”何成浚。在这之后,又蹦出一个更厉害的,也就是宋哲元在绝望之中非见不可的那个人。

    他叫萧振瀛

    何成浚善于交朋友,什么人见了都能混个脸熟,他也几乎能在一定范围内摆平任何人,任何事。

    这种本事,萧振瀛至少能和他平分秋色。

    民国老人谈起萧振瀛,均感慨良多,说你只要跟这个人结识,第一次见面,他马上就能和你混个自来熟,看上去就跟有好多年的交情一样,第二次见面,那就得到彼此“托妻寄子”的地步了,第三次,干脆什么都别说了,直接一个头磕在地上,拜把子认兄弟吧!

    你还别不信,人家就有这能耐。据说他家里积累的兰谱(就是结拜兄弟时必备的那个帖子)之多,已经到了“骇人听闻之境”。

    在冯玉祥手下,萧振瀛无党无派,而且职务也只是西安军法处的一个处长,但他本人在西北军高层中却人缘极佳,人皆称其为“萧大哥”。

    想当年国共闹分裂,老冯也在西安搞清党。虽说他后来跟我党走得较近,不过那时候搞起**运动来也毫不含糊,一家伙就抓了3千青年,准备都当“共党分子”给杀了。其实这里面好多并不是**,后来甚至有成为国民党骨干的,说白了,都是些平时敢说些“救国救民”的话,能够就国家大事发些议论的人。

    萧振瀛心里很清楚,这些人不仅没有大罪,而且都可能成为未来国家栋梁。他姓萧的不能做这种自损良材的事。

    (416)

    2010-02-0614:14:07

    想向冯玉祥求情吧,以“冯先生”(冯玉祥)那脾气,说一不二,肯定不会松口,不仅不会松口,没准还会立刻让人把他们从监狱里拖出去给砍了。

    怎么办?

    萧振瀛为了这件事,好几天都不回家,独自呆在军法处里一个人转圈(“绕室竟夜”)。

    天快亮的时候,终于下了决心。

    他把卫队长喊来,让他把监狱里的人放掉。

    后者问他放哪些人。答:放16岁以下的。

    卫队长刚走出门,他又追上去,咬了咬牙,改口道:放18岁以下的。

    卫队长答应一声,再走。萧振瀛再追,这次他干脆定了一条线:20岁以下都放!

    3千青年就没几个超过20岁的,于是人呼啦啦都走光了。

    这么大的一件事,冯玉祥不可能不知道,知道后勃然大怒,下令立刻处决萧振瀛。

    这时候让老冯弄不明白的事情发生了。

    奉命执行处决命令的人拒不执行。

    这在家长制盛行,向来令行禁止的西北军中是极为罕见的。

    接下来,老冯的堂下黑压压地跪了一大群人,仔细一看,都是西北军的高级将领,老牌的有宋哲元、马鸿宾、冯治安、门致中,新锐的有张自忠,这些人众口一词,都请求老冯不看僧面看佛面,放萧振瀛一马。

    冯玉祥脸色都变了,难道你们想造反不成,我说过的话几时变过?不放!

    老冯这个人的性格,在外人看来常有古怪的一面,例如,凡是他认为一定要罚你的,则必罚不可,如果谁要从中说项求情,他不仅不会加以豁免,反而还要罚得更厉害(“加倍重责之”)。

    不近人情归不近人情,但是从客观上来说,这也是他铁腕治军,提高自己在军中说一不二的威信的一个重要手段(“以示其绝不能为外界所动也”),否则,难以想像战将云集的西北军会唯他老冯一人马首是瞻。

    然而这次绝对是一个例外。因为宋哲元他们很快又请来了更大牌的:张树声、闻承烈。这二位可都是西北军元老级人物,张树声更与冯玉祥是拜把子弟兄。

    眼看人情快要大到天了,吃不住劲的老冯只好把萧振瀛放了。

    不过从此以后,他们两人就为此结下了梁子,萧振瀛也再未能获得老冯的信任和重用。

    我们假设一下,如果中原大战时,萧振瀛不是被排斥在外,而是被予以重用,也许结果就可能大不一样了吧,至少,他是当时西北军中唯一能够团结各路将领,瓦解掉何成浚“糖衣炮弹”攻势的不二人选。

    与何成浚相比,萧振瀛虽然在外面很能混,但其个人生活却极为俭朴自律,在民国政坛上堪称异数。

    不抽烟,不喝酒,不好女色,甚至连茶也不喝,跟老蒋一样,一杯白开水足矣。

    唯一的嗜好,就是吹吹箫笛,最拿手的一个曲目是《苏武牧羊》。

    这种人都快接近圣人的水平了,几百年出一个,咱们敬佩可以,真要照着学,还真有点难度。

    台湾作家李敖够狂了吧,上下五千年,秦皇到汉武,谁也不被他放在眼里,提起这个萧振瀛,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几乎已经万念俱灰的宋哲元给萧振瀛发了信,可是他也不能确证对方一定会来。

    论身份,他现在可不是什么西北军的大佬了,说得不好听,就是一丧家犬,别人躲你还来不及呢。

    (417)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