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192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2-2309:00:58

    白台子一战,是此次大规模夜袭的焦点所在,成功与否,全在这一战之得失,也就是说,烤全羊,已经快烤到最肥的那一部分了。

    不过显然,白台子的日军已有所准备。

    蔡家峪传来的那几声鬼哭狼嚎,到底还是被他们听到了,听得毛骨悚然,听得脖颈阵阵发凉。但在夜袭部队已靠得很近的情况下,想到仓库里去搬炮弹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硬着头皮,集中机枪火力封锁道路。

    进攻部队随身带的口袋不少,却没什么重武器,一时竟被阻在路上,且伤亡很大(“敌已有备,战斗至为残酷”)。

    一般情况下,这种场面很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以为会将对方挡住或是吓住,然而29军的大刀队是吓不住的,很快就有人从侧面匍匐前进,在接近敌人墙垣时,一把抓住机枪口,准备将它拖拽而出。

    不幸的是,枪声粗,墙口小,竟然塞住了拖不出来。

    什么叫猛人?我们这位就是。

    发一声喊,使足力气一拉,机枪揪出来了,土墙竟然也随声而倒。

    这叫气势。

    有此气势者,锐不可挡。

    看到还能这样“嘿哟嘿哟拔萝卜”,学榜样的不在少数。

    当然,在枪管被烧得发热发烫的情况下,壮士们除了要有力气,吃点皮肉之苦也是免不了的,过后都受了皮外伤,乃至双手“骨焦皮烂”,两臂“粗肿”,送到后方去治了几个月才好(“数月方痊”)。

    但是胜利之门已被打开。

    接下来就是大刀队驾轻就熟的路子——打开口袋,继续收获敌酋的脑袋。

    在白台子,日军炮兵及警卫部队(还包括一部分驻大队部的骑兵)被斩杀200余人,整个高地“尸械遍野,血流杵漂”,至此,日本人对大刀的威力闻风丧胆,真的是“一声白台子,闻之双股颤”了。

    白台子,现在是我们的了。

    摸着高地上的大炮和铁甲战车,兄弟们乐坏了。他们把炮弹塞进炮膛,也像模像样地朝日军前方阵地开炮。

    到底不是老本行,响倒是响了那么十几下,至于打没打着,谁也说不上,反正能过瘾就是了。

    此时已经拂晓,天色开始亮了起来。周围日军得知白台子失守,就象是火烧着了屁股,立即发起进攻,想把他们的宝贝再抢回来。

    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夜袭队打炮不行,砸和抢还是在行的。

    白台子高地上面有的是日军储存的弹药,用彼弹炸彼器,正好。18门野战炮及铁甲车、汽车尽被炸毁,沦为废铁,弹药库则被焚之一炬。一时间,“火光熊熊,爆炸声声”,着实热闹得紧。

    砸完就是“抢”。偌大的一座野炮固然难以携带,但上面的炮镜和炮栓都是好东西,全被卸下来放口袋里了。最重要的是,在这次战斗中,得到了一份日军作战的详细地图以及“满洲国”地域图数份——服部旅团为了便于指挥作战,把大队部和临时指挥所也建在了白台子。

    (446)

    2010-02-2313:48:06

    你还别小看日军的地图,那是相当精确和权威的,何况还是作战地图。对29军指挥官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比推回来几座大炮还值钱。因此,后来在第一时间就被送往了后方总指挥部。

    与此同时,从铁门关绕袭的佟泽光旅也已占领了白台子以东各高地。闻听白台子这边得手,他们立即与正面的王治邦旅一起对老婆山进行南北夹击。

    这本应该是攻取老婆山的良机,然而人算不如天算,有两个因素使29军的优势重又变成劣势。

    一个因素,天降小雪,利于晚上偷袭,却不利于白天进攻。尤其是落了一夜雪后,山上山下无不又湿又滑。对进攻者来说,天好尚且难以攀登,何况条件忽然变得如此糟糕和险恶。

    另一个因素,此时天已大亮,屯积于老婆山上的服部旅团主力虽然已丧失了炮兵阵地这一利器,但其视线已逐渐变得清晰,因此仍能在居高临下的情况下,凭借机枪等重武器组织起较强的火力网(“弹如雨注”)。

    这两个因素成了当天南北部队的最大拦路虎,在反复冲击无果后,部队不得不重新退回原地。

    此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29军偷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自然条件(黑夜,小雪),而进攻老婆山功半垂成,又大半是为自然条件所抑制(白天,湿滑)。

    仅就夜袭战本身,战果似乎并不像后来一些宣传资料中所说的那样悬殊,双方伤亡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

    这里需要先对日军被砍杀人数来一个统计。在很多种说法中,最多有说3000的,最少有说1000的。在这其中,我认为1000多比较靠谱,3000多似有扩大之嫌。因为服部旅团为混成旅团,兵力较正规旅团要少,炮步骑兵全部加一块也仅5个大队,大致相当于中方的5个团,如果一仗就死3000多,那它这个旅团就不用再混下去了,干脆撤编算逑。

    但日军伤亡数也不会少于1000,为什么这么说呢?

    蔡家峪和白台子的斩首行动那都是实打实的,因为大多数有大刀队带回的口袋为证,须知鬼子脑袋这东西可是搀不了假的,都是要拎出来点数分奖金的(据说其中连砍日军15颗脑袋的超级猛人都有,单论个数,这兄弟回去可是赚大发了,值700多块大洋哩)。

    这两次行动,每次砍杀日军都以二到三百计,这还仅仅是赵登禹旅的战绩。从另一边出来的佟泽光旅即使不能做到持平,数字也应接近,这样一算,已经有个八、九百打底了。

    后来南北夹攻老婆山,29军伤亡甚重,而日军在没有炮火掩护的情况下,也不可能毫发无损,所以我说1000是差不离的。

    不过战后29军的统计,伤亡也不小,总计甚至略超过日军,在千人以上,其中营级以下军官伤亡50余名。这是一个很惊人的数字,表明很多基层战斗单位已无人可以指挥。

    (447)

    2010-02-2319:20:58

    事实也正是如此。据史料记载,在喜峰口短短3天的大战中,前敌总指挥赵登禹一直在为无将可用而发愁。以王长海团为例,其第1营(石振纲营)在第一天就因营长受伤换了副营长,然后副营长又战死了,再换连长,连长又负伤了……

    这个负伤可都不是涂点红花油就行的。你想,连赵登禹自己腿部挨了炮弹片,还坚持在战场上搏命,谁会擦破点皮就退到后面去?那都是实在撑不住才下场的。

    结果实在没有办法,赵登禹只得从身边调人,把旅部的少校参谋直接空降过去当营长。

    由于喜峰口的这几仗都是标标准准的硬仗,29军一批相当悍勇的骨干均因此战死沙场。新兵易得,一将难求,对这支部队的未来发展,无疑是一个难以挽回的损失。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最主要的目标老婆山还未能如愿拿下,那么,我们能不能据此说,这次大规模夜袭战是失败的呢?

    恰恰相反,此次夜袭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其战果大大超出了发起者开始的预想和估计。

    夜袭战发动之前,29军在喜峰口的局面非常被动。借助于老婆山的地势和白台子炮兵阵地的火力,服部旅团完全是压着29军在打,气势极其嚣张。

    对于29军而言,如果说松亭山阵地得失尚在其次,那么人员日复一日的巨大损失和信心的溃散,才是最困扰这支非常想在抗战中有所作为的地方新军的。

    然而,由萧振瀛拍板,赵登禹直接指挥并亲自出马的这次大规模夜袭,一下子就把龙头扳了过来。服部旅团能用来吓唬人的野战炮和坦克装甲车一夜之间损失殆尽,使其失去了一个最大的火力支撑点,而其步兵力量也遭遇重创——即使是1000人,那也不少了,何况这里面大多数是一刀毙命,连绑个绷带继续上场的机会都没有。

    夜袭战后的第二天,日本《朝日新闻》就登出了这样一则众所皆知的评论:“明治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外,遭受60年来未有之侮辱。”

    由于损兵折将,接下来的几天,喜峰口现有的“正宗鬼子”一时间难以再独撑大局,已“呈疲惫之样”的服部不得不派上“二鬼子”——满蒙伪军加盟。

    但伪军的战斗力显然与日军相差不小。别说连日军都惧怕的白刃搏杀了,就是大家趴在战壕里对着射击,他们也未必干得过29军,结果到14日,就出现了30多辆装甲车,200余辆大车,满载伤兵和尸体向宽城后方输送的“壮观场面”。这里面除了先前在喜峰口夜袭战中被砍的鬼子,当然也少不了一众伪军的“加盟”。

    除了能用于正面对垒的兵力暂时不敷使用,急需援兵外,服部当时还面临着另一个更大的困难。

    这个情况在一本名叫《满洲出征日记》的资料中显露无遗。

    我们知道,有很多日军官兵的文化素质相对而言是比较高的。《满洲出征日记》的作者石桥便是如此。

    (448)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