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正面抗日战场——从“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讲起

正文 第26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0-05-2714:03:07

    在杀人之后,又抓人。

    皇道派的两个老大——荒木和真崎尽管都已不在大任之上,只是弄个军事参议官当当,但仍然被追究责任。荒木连参议官都没得做了,真崎更好,还被关进了大牢。

    除此之外,一帮“废物点心”也跟着倒了血霉:“原陆相”川岛、“原关东军司令官”南次郎、“原侍从武官长”本庄繁都被扫地出门,当垃圾一样编入了预备役。

    站起来一看,场上又清洁溜溜了。

    还好,天可怜见,除侥幸活命的冈田因咎辞职外(估计他也不敢再干了),总算给天皇留下两打工的:西园寺和外相广田。

    西园寺的命是真硬。每回暗杀啦,兵变啦,都说要干掉他,可每回又都干不掉,这人真成精了,老妖精的精。

    让西园寺再拿一份内阁名单上来吧。

    西园寺本来是想提近卫文磨的,可这小子眼见得流了这么多血,哪里还敢上来,赶紧推托说自己身体不好,贵体欠恙,无论如何不肯上当。

    那就让广田干吧,反正也就剩他一个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三月五日,广田奉命组阁。

    要组阁,必须弄一个陆相出来。广田选中的是寺内寿一(陆大21期)。

    可是参谋本部却不放人,寺内自己也提出:过来可以,但我们以后得有所作为,必须“全军一致”,再也不能“妥协后退”了。

    广田急着要组班子,哪里敢跟参谋本部犟嘴,连忙抛出两个“积极”的政策口号:庶政一新、高度国防,以示对寺内的响应,这才把对方招了过来。

    广田内阁看看一帮子人,其实大权都操控在寺内一人之手,故又称“寺内内阁”。

    寺内一上任就开始进行“肃军”。

    所谓“肃军”,最引人注目的政策有两项。

    一为重新恢复现役陆相制,也就是说以后陆相的位置,不准用什么预备役的来充数了,要用,就得用现役的,而要用现役军官,就必须从参谋本部中派。

    至于派不派,都在我一句话,我要不派,对不起,内阁你就等着倒台吧。

    二为建立准战时体制,把那些“大陆派”、“中国通”统统派到陆军部和参谋本部中来。

    这帮人大家也知道了,都是些做梦都想着如何把中国一口吞到肚子里去的家伙。

    看到“华北工作”停那里了,马上走马换将,改个方子试试手气。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3月7日,土肥原奉调回国,继任者是原热河特务机关长松室孝良。

    早在热河开展“内蒙工作”的时候,松室就是一个以华治华的行家里手。移师华北之后,他又把这一经验照搬了过来,并利用中方的内部矛盾,全部打上了“反间计”的标签。

    随着他的到来,第三波“华北自治”**席卷而至。

    它的核心就是:离间蒋宋,使中国出现新的南北分治。

    这其实是土肥原和板垣怂恿宋哲元反蒋的继续。

    (668)

    2010-05-2720:03:49

    在萧振瀛的坚持下,宋哲元在“反蒋”这个问题上一直还是把持得住的,特别是从板垣那里,他也了解到这其实是日方为了使“华北独立”所制定的一个分化策略。但知道是一回事,怎么做又是另外一回事。

    宋哲元“反蒋”的心思缘出于29军的扩军。

    要扩军,就得有军费。

    打一报告到南京,要求增加编制和军费。

    当时29军下面共有张冯刘赵4个步兵师,另加骑兵1师2旅,在编制上已经超得不能再超了,别说地方部队,就算是中央军,也没这么多的。

    再看军费,29军已升到甲种军。这么说吧,如果丙种军一年能拿到10万,乙种军就可以拿到15万,而甲种军则可以获得20万。到顶了。

    很显然,报告是很难pass的——如果这样的报告都能通过,其他人还要不要过了。

    通不过是吧,宋哲元二话不说,发个命令,把华北的关税、盐税、统税,还有铁路邮电,原本要缴中央的钱,统统截留下来。

    干什么?

    做我的军费。

    真是无法无天了,但你还就拿他没辙。

    何应钦只好把29军驻南京的代表约过来,让他去做做宋哲元的工作:扩充军队可以商量,经费不够可以研究,但随随便便截留国家税收就不好了。

    事情一直闹到老蒋那里。

    老蒋也没有其它办法,便把那个南京代表喊过去,告诉他:宋哲元在华北替中央守着江山,这个我心里有数。他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因此这种做法(指截留税款)我是可以谅解的。扩军和经费的事,可以商量着办,中央会全力支持。

    有这句话,宋哲元便又派张樾亭到南京“具体商量”。

    何应钦已经看过29军的扩军计划,上面说要扩编8个团。

    既然老蒋都同意了,他便准备点头。

    可是张樾亭说:且慢。

    现在价涨了,不是8个团,而是8个团和8个旅。

    何应钦的嘴巴张着,好半天合不拢。

    才多大一会啊,怎么涨上来这么多。

    张樾亭按照宋哲元的交待,给他算起了帐:29军原来有4个师,不足4万人,就算再加8个团,每个团满找满算2千人,总共6万人不到。

    这点人够用吗?

    关东军你知道有多少,他们能开进山海关的,少说点也有3个军,一个军算4万人,那也有12万。

    咱们先不说武器装备了,光人数就差了一半,怎么打啊。

    我们现在要再弄8个保安旅,3万多人,这样加起来,也才10万人,跟人家还差着2万哩。

    这张樾亭可真会说话,弄来弄去,倒好象还便宜了何应钦——本来应该再问你要2万人枪的。

    最后议定下来,8个团的装备和军费由中央负责,至于8个保安旅,中央实在没能力负担,改为给名义自筹经费的方式解决。

    张樾亭南京之行大获全胜,回到北平后就升任29军参谋长。

    要钱要枪既然这么容易,那就继续要下去。

    (669)

    2010-05-2813:08:35

    过了两个月,张樾亭又到南京。

    这次做得更过分,要求把好另外8个保安旅的装备和军饷也发下来。

    本来不是说自筹吗?

    老蒋把张樾亭找过去,问了问平津的情况,得知29军那段时间还干得不坏,没有在土肥原和板垣的威逼利诱下后退。

    好样儿的。于是大笔一挥:同意。

    反正都是用来作抗战准备的,要得多一点也无妨。

    张樾亭几乎满载而归:枪炮除外,另外每月得到军费补助80万!

    此外还同意宋哲元的武器进口计划,并发给专门护照——拿着护照,宋哲元光步枪就买了1万支。

    按照何应钦的想法,光人多枪多还不够,国防工事也很重要。当时南方的宁沪杭、北方的黄河一线都在加紧构筑工事,他就希望宋哲元也能尽快着手做这件事。

    宋哲元便让新任参谋长张樾亭弄方案。方案送到南京后,何应钦一看,不错,就这么办。

    首期就拨下50万,让宋哲元先把工事修起来。

    宋哲元拿到这笔钱后,却把它做为奖金给分了:刘汝明20万,张冯赵各10万。

    大家各自往兜里一揣,真正的国防工事连动都没去动一下。

    南京政府的迁就以及备战上的几乎一求百应,不仅没让宋哲元感动,反而使他觉得中央“软弱可欺”,特别好骗,渐渐地就萌动了反蒋的念头。

    这个想法一冒出来,最高兴的无疑是日本人:中国人又要内斗了,我们快来添把火。

    天津驻屯军司令官多田骏找到宋哲元,说我要帮你。

    帮你编机械化师。多少?

    30万。

    再派日本教官和顾问,协助你训练军队。

    有多少人呢?

    720人。

    所有武器和钱都不要你掏一个腰包,全部由我们来。

    宋哲元眼睛都瞪圆了,天上掉馅饼了,还有这种好事。

    转念一想,赶紧收敛心神:唉,我要这么多人枪干什么呢,又不打仗。

    多田骏截住他的话头:为什么不打,给你武器就是让你打啊。我早就看出来了,“宋委员长”有天子之资,所以你决不能浪费,应该去“武力统一中国”。

    如果你准备这么去做,我们日本不仅提供武器和教练,还会直接派“皇军”进行配合作战。

    宋哲元心动了。

    自古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做华北的老大哪有做全国的老大威风。

    多田骏的这番话只不过是松室抛出的一个饵,试探宋哲元的动静,在发现对方意有所动后,他便亲自出马了。

    有一次,松室竟然和宋哲元连着密谈三天。

    在谈话中,他提到了一个过往的风云人物——张作霖。

    松室说,以前的张大帅你知道吧,他那时候在东北的情况就跟你如今在华北的样子差不多。

    张大帅是靠什么发达的呢?不用说,就是和我们日本合作。

    后来怎么样,你也清楚,他打到北京,“统一中国”了。

    现在让我们帮你一把,也给你圆这样一个梦,好不好?

    话说到这个份上,宋哲元内心的激烈斗争可想而知。

    (670)

    2010-05-2813:10:15

    作者:虎贲羽林回复日期:2010-05-2810:51:53

    等待老关更新。

    ————————————————————————

    今天因为临时有事。早上的更新发的晚了一些。

    2010-05-2814:23:00

    松室除了单刀直入外,还同时把平津的汉奸文人都动员起来,对宋哲元实行迂回包围战术。

    对“培养”后面的这帮人,日本人是着实化过一番心思的。

    土肥原在主持日本华北特务机关时,就特别重视“结纳文化人”,而且他还总结出一个套路。

    如果你本身就亲日,那他对你也“亲”,可是不敬,也就是把你当条可资利用的狗。主人对狗还用得着敬礼巴结吗?

    可要是你持反日立场,他倒会主动上来腆着脸拍你马屁。

    他在平津拉拢“二张”,就是这一套路的演绎。

    一张,是指张季鸾。他是当时在报界影响很大的《大公报》主笔(即总编)。张季鸾的社论秉持文人论政的观点,时有抨击日人侵华的言论,然而土肥原不仅不生气,竟然还以对方的“铁杆粉丝”自居。

    张季鸾写的社论,土肥原每天都要读,不光读,还经常通过各种渠道给作者带信,说今天你写的文章我看了,简直太捧了,就算我土肥原也是佩服得不行啊(“某日某论高明,即土肥原亦五体投地”)。

    知道张季鸾这个“偶像”过生日,“土粉丝”会用专机从张季鸾的家乡陕西运来土特产,甚至会花大价钱买来其时还很稀罕的秦腔唱片给对方祝寿。

    另外一个“张”是张恨水。

    张恨水是写言情小说的,不过他有一部小说《啼笑因缘续集》,里面曾提到长城抗战打鬼子的事。照理,这样的作家,日本人是不会喜欢的。但土肥原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托人托关系,弄了两本书要张恨水给他“签名”,俨然又要做言情作家的“粉丝”了。

    当然,二张都没有鸟他。张季鸾从未放弃过自己原有的立场,张恨水索性把《啼笑因缘续集》“送”给土肥原,然后避祸南下了。

    但毕竟还是有一些缺乏气节的文人经不住土肥原“礼贤下士”的诱惑,尽入其觳中。

    到松室接替土肥原时,后者已帮他打好了基础:汉奸们可以组成连排规模了。

    这些人以吃饭、打牌为借口,整天围在宋哲元周围,给他吹风,让他鼓起勇气来,听日本人的话,“以武力称雄天下”。

    宋哲元虽然表面上转了型,究其实质,不过还是一个没有多少政治智慧和远见的武人。渐渐地,他的心眼儿就完全活转开了。

    可是光他自己动心还不行,必须“聚义亭”的兄弟都赞成才好,最重要的一个人就是如今实际的“二把手”、“军师”萧振瀛。

    萧振瀛坚决反对。

    现在天下大势不比从前,是做民族英雄的时代,再在自己家里称王夺霸是不得人心的。这不过是日本人用的奸计而已。

    宋哲元颇不以为然:你是东北人,先前张作霖不也跟日本人合作,才入主中原的吗。

    萧振瀛一听急了。

    “主公”此言大谬矣。依萧某看来,张作霖何曾真心跟日本人搞过合作?

    日本人岂图不打招呼地搞“轨外行动”,他就派兵把日本领事馆给包围了起来;逼着他答应修铁路,他就自己加班加点筑铁路,有好几条还与日本计划修筑的线路成“平行线”。

    就这样,一时间日本人还拿他没办法,这才是英雄之举啊。

    现在日本“所谓助我”,不过是要我们做石敬塘、吴三桂。如果我们还真的听信他们的话,其下场必与石、吴无异。

    (671)

    2010-05-2822:27:45

    说到这里的时候,萧振瀛已经把事情摆到相当严重的地步了,那意思,如果你宋哲元执意如此,那你就是民国版的“石敬塘、吴三桂”。

    宋哲元的脸色越来越难看,不由脱口而出:这些都是他们自愿给的,我又没求着他们。

    这是想方设法地要把双方的话题从“汉奸”这个方面往外引。

    萧振瀛却异常执着:那你说,这700个教官和顾问,还有日军从旁协助,算怎么回事,到时候我们29军又算什么?日军的附庸?炮灰?

    最后他不惜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如果你硬要如此,不仅全国会反对,29军将士也不会答应。

    宋哲元闻言色变。

    因为后面那句话是他格外在意的。

    事实上,日本人在酝酿“离间蒋宋”的同时,还暗藏了一个另一个更恶毒的阴谋——

    离间萧宋。

    从土肥原离开华北的那一刻起,萧振瀛就已经上了日本人的黑名单,成了他们眼中最大的危险人物。松室很清楚,要想在土肥原的基础上干出“成绩”来,搬掉萧振瀛这块大石头是首要之选。

    多田骏在跟宋哲元谈话时,就附带了一个条件:你身边的那个萧振瀛是奸细,是老蒋放在29中的代理。这个人必须将他弄出华北。

    松室说的更是直白:萧振瀛就是要跟你争权,我帮助你“天下争雄”,关乎你的前途。你如果越做越大,萧振瀛一定会感到有威胁,所以我敢断定,他不会同意这个方案的。

    那些汉奸文人更没少在宋哲元旁边说萧振瀛的坏话,无非是指萧振瀛有野心,想夺权篡位而已。

    宋哲元表面上说,怎么可能呢,萧振瀛是我的兄弟啊,甚至比亲兄弟还要亲(“萧,余之兄弟手足也,虽骨肉未能过之”)。

    可这样的话听多了,心里也不由犯起了嘀咕,不过碍于萧振瀛此时在29军中的地位,知道就算想把萧赶走,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所以一再说“容从长计议”。

    现在听萧振瀛论及“29军将士也不会答应”,这是什么意思,难道29军会跟你姓萧的走不曾?

    宋哲元自此就犯下了一个心病,但他虽是武人,却并不是一个粗人,何况萧振瀛说的话也确实有些道理,他便把这件事给暂时搁下了。

    然而,事情既然已经开了头,就不可能结束。

    不久,又有人吹风了。这个人叫齐燮元。

    齐燮元早期也是在北洋军阀里面混的,失势后就成了“亲日派”,在华北的一众汉奸中很是醒目,同时他也是通过“方城战”,向宋哲元不停鼓吹“反蒋,武力统一中国”的常客。

    日本人非常希望能把齐燮元塞进政委会,但一直遭到萧振瀛的强烈反对,未料宋哲元却在萧振瀛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准备让齐燮元当政委会委员。

    萧振瀛得知后,马上向宋哲元“冒死直谏”,指出日本人最高兴齐燮元“入阁”,而且这家伙一向都是个成天把“反蒋”放在嘴上,希图自利的小人,此举无异于“开门揖盗”。

    宋哲元一句“我已许之矣”,便把事情搪塞了过去。

    最后齐燮元终究还是没能当成委员。这家伙对萧振瀛当然是又嫉又恨,而小人一旦行动起来,手脚也总是不慢。

    (672)

    2010-05-2823:36:23

    告假

    不好意思,又得向大家请假了。远行,需一周时间,大概就是从现在到下周六这段,网上都没法更新了。

    对大家的厚爱无以为报,只能聊聊最近我的一些感想:

    1、其实我是很喜欢看大家“顶”的留言的,都是来给老关捧场的,绝对只有高兴的份。说好的,诚惶诚恐,说不好的,亦多切中肯綮之语(当然,老关有时也会觉得不服气,脸红脖子粗地辩解两句,事后又后悔,呵呵)。就象某位兄弟说的,只要不影响大家看帖,这里讨论是完全自由的。

    2、留言中见水平的很多。记得有一位朋友,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让我印象很深。因为他实际上看出了作者的部分意图所在(比如书中的“英雄史观”)。余我心有戚戚焉。其它哪怕是争论的留言,更新前后也必看,都能多多少少得到一些教益。

    3、我在写书时没有把人物看得跟自己距离很远。有一些人物,我是寄托了感情的。钱穆先生说过,古人中有真名士,与国外杰出人物相比,毫不逊色。信哉斯言。有时也想,我们中国要多一些这样的人才好。他们太稀罕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也确实太需要他们了。

    4、作者有自己的历史观,写此书就是站在整个民族利益的立场考虑的。如果没有这些考虑,书中的有些人物就不会显得那么可贵。同时,作者也在思考,传统与我们是怎样息息相关,并影响历史的选择的。

    顺便答复几个留言:

    1、lao胡子——老胡兄,我用的是五笔。文章自己也校对,但看几遍有时也看不出错字来,实在惭愧。

    2、何日再逍遥——批评是很中肯的。事实上,我对本书的开篇并不满意,在重新整理时做了较大修改。逍遥兄提到的几个方面都有强调。若有幸出书,大家会看到这个新的版本。在那两周时间里,我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史料,改动了很多地方。包括江桥之战也重新回炉,原因就是我看到了相对更权威的资料。

    3、anwenyan110——出书的事其实去年年底就定下来了。但我也知道此书并非一般的历史书,可能会多一些环节吧,所以现在也耐心了,反正出不出都是要写的。是不是,呵呵。至于完整电子书,网易军事可能会配合纸质书一道有专栏。我知道的就这些了。非常感谢你和其他朋友对我的鼎力支持和信任,在此一并谢过。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