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2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1312:46:49

    官制和行政制度

    为了让大家可以更好的理解唐朝这个朝代,在写贞观之治前,先写一下唐朝的官制和行政制度。

    唐代的官制承袭隋制,从正一品到从九品下,一品官威风凛凛,当官的人都很企盼,但是并不是那么容易就得到的,要么立有大的功劳,对帝国兢兢业业几十年,做出卓越贡献(三公),要么是亲王(一般是皇帝的儿子),要么深受皇帝宠爱,给皇帝当老师(三师)。

    一品官虽然对人很有吸引力,但是毕竟名额有限,竞争激烈,还有一个缺点就是都是虚职,没有什么权利,说的不好听的就是一个摆设的花瓶,用来给全天下的百姓和知识分子看的,你们好好干,我从来不会亏待劳模的,但是等你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后爬到那个位置,你会发现那个位置是多么的寒冷。

    虚职就意味着没有油水,而且还不好爬,千里当官,只为吃穿,你要他们有太高的觉悟似乎也不现实,所以大家的目光还是集中在职事官上。

    职事官分中央官和地方官,唐代轻视地方官,重视中央官,就连发工资都规定,同一品级,地方官比中央低一等。凭什么,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他在京城就比我高一等,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现实,地方官做出了惊人的努力。

    于是许多的地方官纷纷发扬主观能动性,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寻找一切可以找到的后门,只要能从地方官转为中央官怎么的都行。

    哪怕是由正五品变成正六品,那也干,要是进个好衙门,自己就赚翻了,例如户部、吏部,油水多,捞钱快,例如中书省、门下省,和皇帝接触多,要是能够等到皇帝的赏识,那可就不是升官发财的事了,顺便还能帮你实现一下所有读书人的梦想——当宰相。

    中央官名目繁多,有三省六部一台九寺五监等机构。

    三省指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尚书省的直属部门。

    一台指御史台,还记得吗?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革官职,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在唐代御史大夫的职权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地位没有那么高。

    以上的三省、六部、一台是唐代的主要行政机构,这就是鼎鼎大名的隋唐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尚书省高于中书省和门下省,因此也有尚书都省之称,尚书的长官叫尚书令,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正二品,由于当年李世民同志曾经当过此官,在他当皇帝后,开始不设尚书令,而由尚书省的副长官尚书左、右仆**(各一员)担任长官,从二品。

    但是也有例外,一百年后,有一个人,凭借一己之力挽救了将要崩塌的大唐帝国,被授予了这个官职——郭子仪。

    尚书省的直属六部尚书和中书省长官中书令(两员)、门下省长官侍中(纳言、两员)都是正三品,由此可见一斑,但是后来随着历史的变革,尚书省的长官左、右仆**不在担任宰相,虽然品级很高,政治地位却下降了,。

    六部中吏部主管官员的任选,相当于现在的人事部,位重而权大,最为重要,所以在六部中是老大,这个可以从它副长官的品级中看出来。

    吏部副长官吏部侍郎侍郎(两员)和中书省副长官中书侍郎(两员)、门下省副长官门下侍郎(黄门侍郎,两员)都是正四品上,然而其他的五部侍郎却是正四品下。

    三省各有各的指责,互不干扰,权力制衡,有利于提高行政质量。

    中书省的负责起草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政令若不恰当和感觉政令不合理,可以将皇帝和宰相的诏令退回去,如果认为可行则交由尚书省执行。

    具体行政线路如下:

    皇帝在上面发话了这件事情该这么做,宰相对于事件也给予了处理意见,中书省的中书舍人(正五品上,六人)把皇帝的、宰相的处理意见写在一张纸上,注意只是处理意见,还没有最后定板。

    定板的事不归宰相也不归皇帝,而是归门下省的的中级官吏——给事中(正五品上,四人),给事中拿到中书舍人写的那张纸,就开始琢磨这事这么处理对不对,不行,这样做对老百姓不好,卡,直接将那张纸退回去,重新想辙,不是我不留情面,这是我的职责。

    皇帝和宰相都恨得给事中牙根痒痒,没有办法,谁让人家有权力呢,虽然心里不痛快,还是重新批示了处理意见,然后再拿给给事中看,不行,重来,又给退了回去。

    估计这个时候宰相就要骂街了,要注意,一般退回两次以上的都是宰相,对于皇帝,给事中们多少还是给点面子,不能玩的太过了,退回一次可以,再退回去可就是有点蹬鼻子上脸了。

    但是对于宰相,给事中们从来不会客气,得了个机会,一顿整,要是再有点私人恩怨夹杂在里面,那热闹可就有的看了,一定是往死里整,给事中的口号:不把你整服,我都不是我爹生的。

    当然了,也有例外的时候,例如宰相还兼着吏部尚书,那就不能玩了,再玩自己的饭碗都容易摔碎了;再例如宰相是个权相、奸相,一脸的仁义道德,满肚子整人秘术,如果得罪了他,自己是没有好果子的吃的,如:许敬宗、李林甫、李德裕等大佬。

    一般遇见这样的人当宰相,给事中们就长了心眼,一般能通过的就通过了,不能通过的就当没看见也通过了,当然了也有不要命的,或是二杆子精神发作,就是不买账的,接下来等待他的结果估计不是充军三千里就是回家种红薯,要知道这几位可都是有仇必报,有恨必除的主

    但是我认为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坚持原则的人,是不容易的;明知会丢官,明知会发配,依然坚持原则的人,是勇敢的;他们都值得尊敬。

    宰相们办事,只盼给事中能大笔一挥给通过了,大家都是出来混饭吃的,用得着那么较真吗?地球就这么大,谁求不找谁啊?

    给事中只要一通过,再交给侍中一拍板,事情就这么定下,一切万事大吉,直接交给尚书省执行就可以了,打仗的事交给兵部,要钱的事找户部,皇帝要盖个宫殿直接找工部,出使外国就找礼部尚书,各有各的职责,大家分工合作,皆大欢喜。

    尚书六部每部设四司专掌各项事务,司长叫郎中(从五品下),副司长叫员外郎(从六品上),这些官虽然不到,然而有的位置却是打破了脑袋也要顶上去,为啥,有权力,有油水。

    在唐代权力最大的是吏部,油水最大的就是户部,所以吏部的考功郎中、吏部郎中,户部的户部郎中,度支郎中(员外郎也是如此,当不了正的,副的也凑合),都是竞争比较激烈的岗位,要是一朝有幸得了这么一个位置,你就等着坐着收钱吧。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