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28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XX网站 www.xxx.com)(XX网站 www.xxx.com)(XX网站 www.xxx.com)    2012-07-1512:31:07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无论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国家,都需要新的人才,注入新鲜的血液,以使企业保持长青,国家保持活力。XX网站 www.xXx.com

    在大唐帝国,他们实行着这样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国家统一教材,学生统一学习,然后参加全国统考,选拔成绩优异者,为官。称之为“科举”

    先说统一教材,唐代科举主要考儒家经典,但是有一个问题出现了,儒家经典都是文言文,没有标点,而且和唐代已经离了很多年,各家各派的解释都不一样,文学这东西就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派闹得不可开交,谁也不肯承认自己是错的,对方是对的。

    但是试还是要考的,到底按照谁的解释考,就是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大臣们一下子,就蒙了,这可咋办,注意那个时候还没有朱熹这等影响后世,大家都给面子的大儒。

    标准答案给不出,试就没法考,总不能都算对的吧,那还不如不考了,问题反映到了唐太宗那里,唐太宗立即拍板,试还是要考的,让国子祭酒孔颖达和有名望的大儒编写一本通行全国的教材,以后按照这个教材考试,就叫《五经正义》吧。XX网站 www.xXx.com

    于是《五经正义》就成了当时最标准的教材。

    唐代参加科举考试的学生分两种,一种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官学,唐代不许设私学),另一种是在家自学的学生,然后有州郡保举,参加考试,称为“乡贡”。

    唐朝上半叶,人们重视国子监的学生,要不是国子监的学生,登科后也被人瞧不起,唐中叶以后,由于国学渐渐荒废,开始重视“乡贡”。

    唐代,中央和地方都设有学校,中央最高学府叫国子监,国子监设国子祭酒一个,相当于大学校长。

    国子监的学生毕业后便可参加科举考试,唐代初期的学生郭元振、陈子昂、李华等人都是由国子监的太学生登第的。

    唐代科举考试分为贡举和制举。先说贡举。

    唐代贡举考试,科目繁多,如:有秀才,有明经,有俊士,有进士,有道举(不考儒家经典,考道家经典,这个就比明清开放多了),有童子(十岁以下明经者,“神通”)等等,还有好多,就不写了。(XX网站 www.xxx.com)

    可可木虽然很多,但是为当时士大夫所重视的只有“明经”科和“进士”科。

    当时有一句话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说明进士不好考,明经容易考。

    首先说一说考试的内容,明经主要考死记硬背,只要不是傻子,把东西背下来,考场上一答,就通关,比较好考;相对比进士科就有点折磨人多饿意思了,也考死记硬背,称之为“贴经”,就是从儒家经典中跳出来几句话,给你一个空,让你填空,这个虽然好答,却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另一部分——时务策五道。

    顾名思义,就是写一篇关于当时市政的看法以及处理意见,最能联系实际,也最能考察出考生的水平,但是结果往往令人很不满意。

    唐文宗时期宦官掌权,欺压皇帝,有一个叫刘贲的考生,写了一篇洋洋洒洒的时务策,攻击当时宦官专权,主考官害怕得罪宦官,没敢录取刘贲。

    倒是一些风采平平,四平八稳的文章受到主考官的青睐,不能不让人气氛。

    后来进士科又加考诗赋,这也是唐代诗赋名家特别多的一个原因。

    同时进士录取率极低,唐代平均每次不过三、四十人,有的年份,没有进士科考试,或是只有一人中举,状元肯定稳拿,没人跟他争,进士最多的年份是唐高宗咸亨四年79人。

    相对于进士录取率百分之一二,明经科的录取率是进士科的十倍——十分之一二,平均每次一百一二十人。

    进士科考试难度大,门槛高,录取率低,录取人数少,含金量大,所以上到皇帝,中到士人,下到百姓都很推崇。

    唐代被推举到长安参加考试的人叫举人,和明清时期乡试中试者的举人是不同的。

    各州送举人到长安参加考试,称为“解”,解送单上第一名,称为“解头”,这个不是白来的,要经过考试,如后世的解元。

    考场称“举场”,考生们互相尊称为“秀才”(和明清不同),州郡解送参加考试的考生叫“乡贡进士”,在考试前考生拜访权要,保荐自己,称为“关节”,考生们互相吹捧叫“还往”(这个很人性),考试前考生在一起吟诗作赋,叫“私试”,同一年及第的称为“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叫“门生”,进士及第,发榜时第一名叫“状头”,也叫“状元”。

    进士及第称“登龙门”,新中进士在杏园举行宴会叫“探花宴”,宴会后,将名字写在慈恩寺大雁塔壁上,称之为“雁塔题名”,也算是一种留名千古的方式,“关试”之后,又在曲江亭子举行宴会,称为“曲江大会”,也叫“闻喜宴”,因为这次宴会后,新科进士们就要分赴道各地为官,因此也叫“离会”。

    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做《登科后》诗“春风得以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这种状态和当今考入清华北大有一拼,要是普通高校就另当别论了。

    据史料记载,唐代有的年份只有一个进士及第,当然了,他肯定很高兴,状元稳拿,不过,估计什么“探花宴”、什么“慈恩寺题名”、什么“曲江大会”,没有人陪他闹腾了,我想他也会很郁闷,哪管再有一个也好同伴而行啊?(深表同情,胜利固然好,只是很孤独)

    顺便再说一下主考官,开始是吏部考功员外郎(副司长),后来皇帝嫌官太小,压不住场,改为礼部侍郎(礼部副部长)。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