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6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1720:12:45

    (三)

    形势虽然一片大好,但是事情的进程却并非一帆风顺。正因为山东的声势造的太大,形势对明朝太过于有利,对清廷太过于不利,引起了满清的极大重视。到达徐州的清军固山额真准塔部得到消息,即率军回援,而当时驻守在开封黄河渡口的清军豪格部也率军进入山东境内,准备镇压山东的反清活动。这样一来,杨铭化面临的压力,就比设想中的要大得多,而奇袭北京的计划,自然也就无法再按照计划施行了。

    四月二十,杨铭化率领的主力军抵达德州,即得到清军豪格、准塔两部四万余人已包围济南的消息。仔细斟酌之下,决定回援,与清军两部决战,继续将声势造大,让淮扬前线的清军主力面临更大的压力,将明朝面临的被动局面转化成主动局面,以给予史可法更多的回转的机会。到二十一日,明军返回至济南城郊,合城内兵力总计五万余人,与清军对峙于城西。次日,两军皆试探性地进行进攻,各自出动不到两千人,打了一场小规模的战斗,各有损伤,此后,双方仍旧只是对峙,没有大规模的战斗,直到五月初四。

    杨铭化的策略是拖,拖得越久,对清廷越是不利,南京方面也就多了更多的时间来争取回转之机,但没想到的是,南明朝廷竟然那么不堪一击。早在四月上旬,驻守武昌的左良玉发起“清君侧”以避李自成的兵锋,马士英为保地位,不惜调集御虏兵力对付左良玉,导致江淮空虚,清军一路南下,明朝官兵闻风而降,四月二十四,扬州城即被清军多铎部攻陷,史可法生死不明,清军随即展开了惨绝人寰的屠杀“扬州十日”。杨铭化等人在五月初四得到扬州失守这个消息。

    情况对山东的明军越发地不利,持久对峙已经失去了意义,得到消息的当晚,杨铭化与王秉灵、阎尔梅、赵应元等幕僚、部将紧张地商议对策。明军改变了对峙的策略,改为速战速决,五月初五,大军倾巢而出,清军豪格、准塔部措不及防,阵形被冲散,明军趁机大肆攻击,清军力战不支,往西退却,济南的局势暂时得到了缓解。但是这一仗只是暂时将清军击退,休整后必然会再次反攻,而此时扬州已沦陷,江北门户已失,南京危在旦夕,倘若清军一鼓作气,朝廷将会遭到灭顶之灾,亡国之祸必将再次上演。而清军一旦攻破南京,必然调集主力围剿山东,山东三面环敌,没有强大稳固的后方,又与南方的明朝各部山河阻隔,必然不能抵抗清军的猛攻,寻求一个长远的对策,成了杨铭化阵营又一次的热题。

    面对着这样一种尴尬的局面,杨铭化显示出了他的长远的政治军事眼光,他力排众议,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南下勤王。南下勤王的意思是,带领主力部队,离开山东,千里大跃进,前往南京,保卫国都,真正地与清军主力决一死战。但杨铭化的意思显然没有那么简单,他真正的意图是,赶在清军抵达南京之前,率先进入南京,靠武力逼迫马士英下台,自己取而代之,独揽大权,而后调集天下兵马,奋力与清军一战。说是勤王,其实不是简单的勤王,是“清君侧”式的勤王,是勤王式的“清君侧”,两者兼而有之,终归都是为了保卫国都,延续汉室江山,抵抗满清鞑虏的侵略。

    当然,这是否有杨铭化的私心在内呢,这一切现在无法说明,将来会慢慢证明。至少比起左良玉起来,杨铭化要明智得多,原因很简单,清君侧,天下人只会冷眼旁观,但是勤王,确实收揽人心,使天下群起而响应的好手段。

    五月初七,整顿停当,明军即离开济南,大军兵分两路日夜行军,一路由阎尔梅、王秉灵、苏观生率领自胶州撤离,乘海船往长江口直上南京,一路由杨铭化、赵应元率领从陆路南进,一路避开清军兵锋,向国都南京逼近。当然这一走,对山东的百姓是无法交代的,杨铭化考虑到了这一点,山东一失,再收回便是万难了,而民心一失,那便是再无收回的可能。杨铭化交代了各地的反清、抗清武装,暂时归顺清廷或退入深山,只待一年之后,王师归来之日。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