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江雪孤舟

正文 第三章 帝都假日(三):未雨绸缪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由于是涉及秘密的资料,借出时验证身份还费了一番周章,在庆幸父皇给了自己接触部分机密&#25991件的权限的同时,敏宁也希望这份报告能给自己带来一些有用的情报,以便今后接到任何工作都不至于手足无措。毕竟帝都不比被南洋和帝国财阀控制的森国和普国,在这个各政治势力犬牙交错的城市,即使唐铭铮本人也必须小心翼翼。</p>

    打开&#25991件袋,卷宗封面的内政部灵猫印章和“机密”字样的红印赫然在目。数十年前,帝国为了监视国内新教徒及各种异端团体的活动,曾与公教教会合作,设立特别裁判法庭,下设秘密侦查机构负责派出特务人员在民间和官府潜伏。这个部门在鼎盛时期权力极大,七品以上京官,五品以上地方官,均在其秘密监视之下,针对民间的各类特务活动也屡见不鲜。第一次北方战争后,时为皇后的祖曼借帝国部制改革,将裁判法庭职责分散至帝国法院与新设立的内政部,而后用皇室宗亲领导的内务府特别科取代其地位,才逐渐瓦解了这个庞大的地下情报帝国。然而,祖皇后没有想到的是,被遣散的情报人员居然投靠了一个在她眼里根本匪夷所思的对象——太子唐铭铮,因为此人在帝国内以对新教徒宽容著称,被称为“伪信徒”、“新教皇子”,他将这些曾经残酷迫害新教徒的密探和酷吏安置到了自己主政的维国,并且将他们改造成了自己的耳目。在唐铭铮继位后,内政部社会安全保卫及政治热点问题研究中心挂牌成立……</p>

    </p>

    内务部政治团体调查报告</p>

    </p>

    限指定人员阅读</p>

    </p>

    第一部分 背景及概况</p>

    自公历3172年帝国颁布宽容令以来,各思想学说得以解禁,学校在得到国家充分资助的同时,也在学术研究及言论方面获得了充分的自由。以此事件为契机,国内涌现出大量政治和以政治研究为目的社会团体,其中较为有影响力的是笔友会和攘夷团。三年来,其成员遍布帝国各省,以帝都和汉国为甚,而其在民众中的号召力也逐渐扩大。为正确引导舆论及疏通民意,帝国内务部委托下属情报机构社会安全保卫及政治热点问题研究中心(简称安政中心)对二者进行秘密调查,现将情况简报存档,供有涉密权限的政府5级以上&#25991官和军队准将以上军官阅读,作为工作及言论之参考。</p>

    ……</p>

    笔友会部分</p>

    笔友会全称“全国知识界思想交流讨论会”,因早期多为学者之间的书信往来而得名。其成员多为赞成宪政之改良派人士,也多有以此面目公开活动的共和主义者。主要分为三大派系:</p>

    一、 自强学会</p>

    此学会原为学者及部分赞同立宪的官员组成,为组织松散的讨论会,宽容令颁布后半年被部分归国的改良主义者改造为有一定组织和纲领的政治团体。是公认的笔友会的前身及核心。主张立宪法,开国会,宽言论,但不赞同暴力与激烈变革,属于稳健的立宪派。自强学会一直提倡君主交出权力,作为国家的最高元首以威信树立榜样,实际为要求虚君立宪。</p>

    二、 学生自立自治联盟</p>

    为大学生组织之青年社团,组织机构较为严密,疑似有共和主义者参与其中。诉求中政治色彩不甚浓厚,以宣传立宪及西洋哲学社会思想为主要目标。故其成员常进行街头演说和派发传单等活动,除部分情况下对不同思想及质疑较为敏感和排斥外,不具危险性。</p>

    三、 进步同盟会</p>

    疑点颇多,有情报显示为旧共和主义激进团体,部分成员可能有颠覆及恐怖活动背景。近年来多起针对不同意见者和帝国官员之暗杀破坏活动亦有证据指向该团体,但均以证据不足而未有结果。公开活动及宣传也都颇为激进,主张全面而强力的改革。</p>

    </p>

    笔友会骨干及相关人物</p>

    笔友会因其立宪之主张而颇受海外共和主义团体欢迎,在国内也有大量政府特赦之共和主义者加盟。共和派有被称为“共和四天王”的代表人物,即下&#25991列出之骨干人物。其中有部分虽没有明确与笔友会之关系,但会内&#25991件及对外宣传多可见其言论痕迹。</p>

    </p>

    梅旖英</p>

    原名梅旖芳,留洋后受西洋女权运动影响改为现名。年57岁,40年前赴布雷塔尼亚之首都大学留学,后定居该国。梅主要从事西洋哲学及政治学研究,被共和及立宪派奉为泰斗。梅本人没有明确的政治诉求,也不愿参与国内政治活动,近年来曾数次归国演讲,其著作也获准在国内公开发行,影响力较大。</p>

    </p>

    钟兰桥</p>

    号“钟先生”,祖籍汉国之博尼亚医师。曾回国从事政治活动,因四处游说帝国高官及贵族反叛帝国而被通缉。后转入地下,多次策划反帝国之叛乱及暗杀、破坏活动。失败后逃亡海外,为帝国内政部通缉之要犯,目前在海外转为从事宣传及募款,进而遥控国内共和主义者。去年开始一改其“武力推翻帝国,建立共和政府”之主张,声称若帝国真心实意实施宪政,愿与帝国谈判乃至合作。帝国内部对其看法不一,故暂无回应,但对其通缉悬赏级别已降低,有招安之意。</p>

    </p>

    宋竺初</p>

    帝国公派留学生,法学博士,据称为梅旖英最为赏识的弟子。曾因留学结束未归而被帝国起诉,后为梅担保撤诉。宋被视为共和派中较为稳健的实干家,为各方面所接受,现为笔友会会长。归国后从事宪政宣传及立宪研究工作,曾获汉国公资助。主张“知行合一,行以鉴知”,故多关注立宪后国会及行政机构之职能和权力分配以及具体操作。曾著“新政九论”,被梅旖英赞为“未来国家兴盛之纲领”。</p>

    </p>

    鞠安</p>

    原名安跃明,曾为帝国军官,后受共和思想影响从事反帝国活动。组建有恐怖组织“天谴队”,背有多起暗杀及破坏案底,曾为帝国通缉要犯。但鞠本人并非好勇斗狠的凶徒,而是身怀韬略。后接受汉国公招安得到赦免,目前为汉国军事顾问。其思想和著作多次被汉国公称赞为兼具东西之长,得古今之奥义,汉国军队在鞠安的训练下战斗力也大幅提升。</p>

    </p>

    结论:除去部分仍可能造成威胁之激进分子,笔友会总体上属温和团体,且多以主张自上而下改革的知识分子为主。但帝国及皇帝陛下对是否采取宪政及采取何种宪政形式仍存疑虑,各部门各官员在与之交往过程中须注意措辞及言论,否则很可能被视宪政及议会制为我国未来必然体制的该团体过度解读。</p>

    突然想起没有侍应或者曹永浜在是不可能随时喝到茶或者咖啡的,敏宁只好将就着取了一些水来喝。“疑虑?是父皇担心宪政会夺取自己部分乃至大部分权力吧?这倒是可以理解的。”读到此部分的结束,敏宁心想,“没人会白白放弃自己辛苦获得的东西,只是现在对于皇室是否有权占有这一切存在的质疑越来越多了,这里涉及到一个合法性的问题,要平息这些不和之音,还是需要在这方面下些功夫吧?”</p>

    敏宁翻开下一页,那是今天惹恼自己的攘夷派的相关资料。对这些连长期生活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民族都难以容忍的家伙,她确实没有一个很好的印象,但这份简报才是真正脱离第一印象的客观分析。</p>

    </p>

    攘夷团部分</p>

    该团体没有正式名称和正式组织,仅仅是外界将经常聚集活动,并将活动称为“尊王攘夷”的人士归纳所得的称呼。组织内有众多派别和独立个体,虽有《爱国者共同纲领》和《攘夷宣言》等正式对外发表之&#25991件,却没有正式成立任何团体。调查员将所得情报汇总后,大致得出了该团体的主流指导思想及领袖人物。</p>

    </p>

    一、 王道派</p>

    持该主张者赞同绝对君主制,反对任何形式的立宪及共和制度,认为君主制有利于传统及正确思想之传承,且可防止野心家操弄民意及舆论而觊觎权位。其中虽有部分盲目排外者,但王道派多数不反对甚至积极主张开国,力求兼取东西之长而治国家之事。但因反对宪政而被改良派及共和分子视为死敌,据称双方曾多次爆发流血事件,各有成员遇害,但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此类事件与各派之关系。该派系组建有传说中之暗杀组织光芒会(疑似有诺论国浪士参与其中),专事清除及驱赶不同意见者之“天谴”活动。</p>

    </p>

    二、 稳健派</p>

    稳健派被认为最具官方背景,因其参与者多为宗室及贵族,但少有政府人员。该派系认为宪政并非不可接受,但必须保证政治和社会之稳定性及皇室之权威。亦反对任何形式的暴力活动或竭力甚至造谣诋毁对手的行为,因而被称为“莲党”,但其超脱的态度和摇摆的政见常受嘲弄。与外界猜测相反,皇帝陛下对稳健派没有任何形式的支持,但陛下多次在公开场合赞许其主张亦使其赢得国内外大量支持者。</p>

    </p>

    代表人物</p>

    </p>

    孔令鸿</p>

    名将孔令宇幼弟,为帝国政治活动家、大学教授。长期鼓吹君主制,认为西洋各国对帝国存在阴谋,但不盲目排外。主张对内立法惩治出卖国家之国奸,对外整军备战,防止西洋大规模入侵。此人长期为立宪及共和派所憎恨,内务部亦怀疑其为光芒会之幕后资助者和组织者。</p>

    </p>

    宋致武</p>

    虽为公认之攘夷派人士,却仍为皇帝陛下器重,任命为首席顾问。为稳健派代表人物,曾留洋多年,熟悉东西方情况。其主张偏向实用主义,认为制度及其形式乃是君主治理国家之手段,而富强方为目的。因此并不赞同完全照搬西洋模式,同时强调国家应有大目标,不应为眼前之虚名与得失而丧失。故颇得政府内部人士及保守派欣赏,其著作《沉默的愤懑》畅销一时,笔友会曾组织专门活动批驳此书,但效果不佳。</p>

    </p>

    结论:攘夷派虽不如笔友会组织严密,但在民间亦颇有影响力,且上层支持者甚众。立宪派则认为攘夷派有官方背景,进而将后者一切针对自己的言行均视作朝廷对其之压制。故各级官员在与攘夷人士交往时更需注意言行,严格注意防止民间误以为朝廷可能闭塞言路。</p>

    </p>

    “与我观察到的情况一致,父皇是倾向立宪的。但为何民间的传言都是将他立于反面呢?也许这种迫害妄想更能让自己博得同情吧?”读完这份简报,敏宁心想。</p>

    “故事里总需要有一个集万千罪恶于一身的家伙存在,而英烈们就是为了打倒他而受尽磨难甚至牺牲。可是世间往往没有如此黑白分明的事情,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给自己的言行增加正当性,同时尽量妖魔化对手,面对这种情况,只能希望自己不要在这场搏斗中失败吧。”洗完澡躺在床上,闭上眼睛的敏宁脑海里依旧是简报里的&#25991字。虽然只是密级不高的内容,里面却大有&#25991章,也许暗流就在这简单的字里行间涌动吧?</p>

    “不管怎样,明早起来,总归会初见端倪吧?”</p>

    由于曹永浜家和外务部馆驿距离较远,两人选择了东市商区的一家茶馆集合。不需要像在敏宁身边那样给习惯晚睡的她倒茶或者不时回答询问,曹永浜得以早睡。可清晨天未放明,他便再无睡意,因为他猛然发现回家时忘了询问前往集合地点的路线……虽然共事几年他知道敏宁不会因为一点小事而疏远自己,但越是这种没有主从的关系反而越让人不敢怠慢。这或许就是情谊吧?曹永浜经常问自己,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储君其实与幼虎无异。谁也不知道有一天她会不会像唐铭铮一般,不知不觉露出锋利的爪牙来。</p>

    可是,为何又有无数人心甘情愿地投入老虎的怀抱,哪怕一辈子过着小心翼翼,朝不保夕的生活呢?或许就是老虎与生俱来的百兽之王风范能够为那些拥有野心但霸气不足者提供一个实现自己梦想的靠山吧?</p>

    那么,我的梦想又是什么?从第一次参加战斗到现在,似乎是一个理想接触到血淋淋的现实而被深埋内心的巨大转折。而这之后,我却像一支受惊而且受伤的老母鸡一样,拼命保护着被称为“良知”的幼雏还有她的天真?即便如此,自己梦想高飞的翅膀却一次次被那个叫“现实”的黑影一盆冷水浇透。</p>

    还有就是自己朝夕相伴的公主殿下,她到底是优美慈祥的凤凰,还是凶猛残忍的猎鹰?本质上,她并不是一个坏人,但童年受到的压抑和孤立培养出来的叛逆又使得她很难接受美好和理想化的事物。通常,女人在梦想破灭后可能变得狠毒,但她完全不是那个样子,平时一塌糊涂的人却对关键的问题敏锐客观得难以动摇,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理性和超脱。有点类似于一个小心翼翼地吹起理想的泡泡,而没有成型就被旁人戳灭的小女孩,没有眼泪,没有怨恨,只有一声轻得难以察觉的叹息,而后便是无所谓地离去。披着活泼和礼貌外衣的敏宁,其实是个内向阴郁的人,她根本不愿意别人哪怕是她本身意识到自己可能特别在乎或者特别想得到什么。而身为毫无背景又不是自幼相识的我,之所以能取得她的信任,或许完全是因为在某些方面被认为不成熟的关系吧,因为这种在他人眼里称得上是缺陷的东西,在敏宁心里,反倒成为了自己值得亲近的理由。</p>

    在思维和回忆的梦境中,不觉天已明亮。母亲早已做好早饭,洗漱完毕的父亲来到曹永浜的房间,惊讶地看着这个三年前还喜欢睡懒觉的儿子已经穿戴整齐。</p>

    “哟,看来离开父母在外工作对人真的很锻炼啊。这样很好啊,不要总是套那几件衣服,洗都快洗破了吧。”父亲心满意足地看着自己终于长大的儿子,“今天好好表现哦。”</p>

    “唉,也是应该的了。爸爸还是习惯早起啊。”</p>

    “是啊,快50了,但可不能让别人认为倚老卖老啊,几点上班就是几点,规定对我这个副司长和其他人都是一视同仁的。”曹父整理着自己的西服和领结,表情平静而严肃。在曹永浜的记忆里,父亲很少和他谈论轻松开心的话题,虽然随着年纪的增长,老人的口气温和了许多,但仍给自己一种压抑的感觉。</p>

    “燕林,永儿难得回来几天,你别缠着他了,洗漱完都赶紧过来吃饭!”曹母在厨房里叫道。两人很快结束谈话走到整齐地摆放着热气腾腾的早饭的餐桌前。</p>

    “妈,你也不年轻了,很多事情又何必操劳呢?我们家又不是没有这个条件请个佣人。”</p>

    “我还不到50呢,你爸没结婚的时候,那么多媒人给他看了那么多漂亮姑娘,最后我还不是因为朴实勤快脱颖而出了?”曹母如同晚饭一样,给久别的儿子盛好白粥,“要说相貌,那是老天爷和爸妈给的,我们不能苛求;这学识和本领是老师教的,我们不会可以去学;但这内心没那么简单,不是每天好好做,你找谁学去?”</p>

    “她就那样,等哪天做不动了就后悔咯,现在的佣人难找啊,开国以后,有几个人愿意踏实干活的?动不动说要平等,结果呢?要这要那的,比姑爷还难伺候。裴部长家那几个佣人啊,刁钻得他老人家都没办法……”顾不上吃夹到手的油饼,曹燕林开始抱怨起来。</p>

    “行了,儿子难得回来一趟,可不是听你发牢骚的,反正我也就这几年还做得动,过后怎样,您老自求多福吧。”曹母似乎也在埋怨丈夫不知道欣赏和感激自己的心意,“永儿,别太在意,我们老夫妻了,没事拌拌嘴才不会那么寂寞。你也老大不小了,应该体谅体谅父母的难处……”</p>

    “实在过意不去啊,这几年忠孝不能两全,为了使命不得不长期在外奔波……”原本就没什么机会插嘴的曹永浜显得更为尴尬。</p>

    “要说你也是的,当初也不知道上面谁说点你的将,没有办法就去峻崖了,说是借调,结果一借就是三年。虽说托了皇上和殿下洪福,你也是一步登天,但你也别骄傲自满,整天书生意气。适当的时候,还是要和殿下提一提你今后的前途嘛,他们那些皇亲国戚就是这样,从小养尊处优,哪还顾得别人的许多事情?你不说,他们当你没这个需求,到时后悔莫及。”曹燕林如同往日般教训着自己的儿子,久历官场的他,对于曹永浜在敏宁身边任职充满了矛盾。一方面敏宁皇储的身份,使得自己的儿子在今后很有可能飞黄腾达;但另一方面,当今皇帝仍在盛年,因此公主继承皇位,很可能是数十年之后的事情,这期间无论内外形势还是官场生态,都很可能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既然曹永浜认定了目前这个女孩作为自己今后辅佐的对象,就更应该竭尽所能,早日进入官场为其经营人脉。更何况,历朝历代,皇储都是极其危险的位置,稍有不慎,便会身败名裂。如果曹永浜将自己的前途和性命,都赌在这个刚过20的女孩身上,作为父亲的曹燕林,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心的。</p>

    “你爸爸的话,虽然难听,但我看来,却也是真知灼见啊!”曹母也不失时机地插话道,“他们财政部预算司雷司长的儿子,就是那个以前总有小姑娘上门的雷呈,现在那可是春风得意啊,这不,刚从西洋留学回来,就进了外务部。谁不知道这几年外务部富得流油啊,他工作没满三年,乡下买的田地宅院,那大得不得了哦!”</p>

    “哦,那天那个教训敏宁的雷秘书就是他啊……出国几年也不怎样嘛,居然没认出我来,还差点把皇储惹火了……”曹永浜听着父母的唠叨,心中满是不屑。</p>

    “别人怎样,我们不去比较。”曹父正色道,“但是孩子啊,既然你选择了这条道路,总归要对自己的未来有些规划。当初我们费了老大劲,你妈妈找了你外公多少老战友老部下,才把你放进总参。新官制一实行,没有人能够终身为官了,我再过几年也就要靠边站,到时候你去靠谁?你天天陪着殿下玩,哄她开心,那是好事,但也要找些能做实事的位置呀,要不然,人家到时候说,你这个上校是拍马屁,陪小姑娘游戏换来的,这你可吃不消哟。”</p>

    “燕林,你少说几句行不行,永儿难得回家,疼都来不及你骂个什么劲啊。”母亲似乎看不下去了,不得不放下碗筷制止对话,“永儿,你爸和我也就你一个孩子,结婚晚都很疼你的。当初我爸同意这桩婚事,还不是因为你爸聪明能干,而且头脑清醒?他的话也都是多年的经验和感悟,否则平民出身,怎么可能拼到现在的位置?”</p>

    “是啊,部里早就传说,陛下要搬回帝都,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曹燕林接话道,“以后帝都这些大小衙门,就不再是只能管管南方了。你与其在普国使馆里无所事事,倒不如时不时向殿下提点建议,让她想办法也回帝都工作?这样水涨船高,你不但跟着沾光,在她眼里,你的地位也就更不可替代了嘛。”</p>

    “看来还是在她身边轻松啊,虽然这个大小姐总是给我泼冷水,还出这样那样的难题,但能找到一个心里有共鸣的上司兼朋友,两个人的交往又没有那些清规戒律和利益纷争,这才是应当倍加珍惜的机会吧。”曹永浜没敢说出来,只是漫不经心地应承道:“哦,我会考虑的。”</p>

    母亲听罢,只是一笑:“好啦好啦,我们也只是和你商量,你自己拿主意吧。还有昨天说的事情别忘记哦,早点出门把事办完然后就去。”</p>

    “好好好,你们慢用,我走了……”曹永浜再次体味到了那熟悉而又难受的家庭餐桌,不过好在今天自己有了可以独立生活的薪水,于是扭头离开时,不会显得没有底气。</p>

    </p>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