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20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0617:40:11

    (2)

    217年左右,为进一步削弱南匈奴,曹操再次出招,将南匈奴为五部,分开安置各地:左部居兹氏县(汾阳),中部居大陵县(文水县),右部居祁县(祁县),南部居蒲子县(隰县),北部居新兴县(忻县)。仍由去卑驻平阳监国,同时派汉人为司马,监督检查各部的日常工作。

    公元230年左右,过了十多年软禁生活的呼厨泉最后死于邺城,单于的称号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话说曹操平定并州后,率军回到邺城。

    他接下来的主要目标是袁尚、袁煕。

    相对于高干的倒霉,袁尚、袁煕兄弟俩就要幸运得多,他们去投靠乌桓部落,人家就不像南匈奴那么势利眼,不但非常好客,反而答应出人出力,帮助他们打垮万恶的曹操。

    几个人勾结在一起,曹操自然睡不好了,因此要打击乌桓。

    乌桓,发源于东胡部落,公元206前被匈奴击败后,一支逃到乌桓山,叫做乌桓,另一支定居鲜卑山,叫做鲜卑(当然对此学术上有争议,我采取普遍观点)。

    乌桓最精锐的是骑兵,前面说过,187年张举、张纯等人造反,就曾经拉拢乌桓部落骑兵,一起到青、徐、幽、冀四州骚扰百姓。

    乌桓部落的首领叫“大人”,一般情况下,由民主推选,而不是世袭制度,谁能打仗,能带领大家致富,谁的威望高,就选谁,那个和张举他们搅合在一起的大人叫丘力居,初平元年(190年),辽西乌桓大人丘力居挂掉了,民主次序被打乱,其侄蹋顿即位。

    这个蹋顿虽然名字不大好听,但很有本事,他在位时,统一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因此,乌桓部落又称为三郡乌丸,

    袁绍灭公孙瓒后,对大大小小的乌桓部落采取拉拢政策,具体做法是封官价和亲:用皇帝的名义把那些主要的部落首领都封为单于(所谓的承制),外加上和亲,所谓的血浓于水,和亲了,就是一家人了。

    而蹋顿作为乌桓部落首领,自然是袁绍重点关照的对象。

    官渡之战袁绍死后,这些乌桓人和袁家的感情依然很深厚,当初袁谭被曹操攻打时,一些乌桓部落就准备带骑兵火线增援,乌桓人和袁家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建安十二年(207)二月,曹操召集手下文武商讨北征乌桓的问题。

    其实,开会之前,他已经未雨绸缪为今后的战事做积极的准备了,比方说后勤保障问题,他根据董昭的建议,动用大批民工开凿了两条水渠,一条是平虏渠,一条是泉州渠。两条运河呈南北走向,把古时的清河、易水、鲍丘河连为一体,不仅能运粮,也能灌溉。

    奇怪的是,这次会议成一边倒的局面,几乎所有的与会者都表示反对远征:袁尚、袁煕不过是惊弓之鸟,乌桓人多狡猾啊,他们感情再好,也不会跟着袁尚的指挥棒转啊,因此,去征讨乌桓那是多此一举,如果我们长途跋涉(邺城到乌丸的辽西郡至少上千里),,能不能取胜是一回事,如果荆州的刘备一定唆使刘表进攻许都,那是我们后悔就来不及了。

    支持者也有,是少数派,以郭嘉为代表。

    这位选手最大的本事就是准确分析对手,出奇谋,险中求胜。

    冒险,往往类似于赌博,幸运的是,郭嘉同志手气极佳,每次都压中了,他说,正因为乌桓人离我们很远,才可能疏于防备,所以我们才有机可乘。而袁家在冀州深得人心,如果不及时根除,恐怕后患无穷。至于荆州的刘表,**无大志,夸夸其谈。他知道自己无法驾驭刘备,因此也不可能重用他。

    总之,这次远征乌桓,我们尽管大胆地往前走,不要有任何的顾虑!就是把全国的部队都抽调过去也不怕!

    郭嘉的主意,实际上与曹操不谋而合。

    于是曹操拍板,不要犹豫,干!

    五月曹操数万大军抵达易县,这时郭嘉又建议说:“我军长途奔袭,但辎重太多,行动迟缓。如果乌桓得到消息,一定早作准备。这样不行,兵贵神速。不如留下辎重,快速前进,以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

    此言善哉!

    于是曹操决定,留下大部分步兵和辎重部队,只派精锐,轻装前进!

    果然,部队没有包袱了,进展迅速,很快来到无终(天津蓟县)。

    郭嘉虽然富于远见,但他还是算漏了一点——天气。

    此时已经是农历的7月,按曹操的计划,部队从无终取捷径的大道前进,但部队一过无终后,就遇到倒霉的大雨天气,道路泥泞,外加上地势低洼,积水不退,曹军根本无法行军。

    更困难的是乌桓已经得到消息,在险要地段加强了布防,以逸待劳。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