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180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百\|度\|搜\|經\|典\|小\|說\|免\|费\|下\|载\|小\|说】-0619:32:27

    (3)

    这当然是片面的。

    我始终认为袁绍吃败仗,与沮授的言论无关,与郭图的言论也无关,与荀彧的、郭嘉的、贾诩的言论都无关,这世上从来都没有绝对的事情,他们不是预言家,胜败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袁绍失败,在于自己不会用兵,判断失误上。

    何况沮授太书呆子气了,你搞粮食生产能拖垮曹操吗?不能,要知道,曹操早就在搞屯田了;再说皇帝在曹操手上,政治优势是本身都有的,要么摊牌,要么投降,拖下去的结果估计也差不多,曹操拥有几个州的地盘,发展很快,你不下手,人家也可以下手攻打你的。

    因此,我认为,郭图的意见是没错的,在敌对双方,先发制人总是占有优势的。至于能不能把握就是你自己的事情了。

    一句话,领导自己能力有限,不管听谁的,最终结果都差不多。

    这场辩论赛以郭图、审配的胜利,沮授的失败而告终,沮授从此开始走霉运了,他原来的职务相当于总监军,郭图、审配就原本就与沮授不和,于是他们趁机在袁绍面前下猛药,稀里哗啦地解除了沮授的兵权,将原来由沮授统率的部队分归三个都督,由沮授和郭图、淳于琼各主管一军。

    后来发生的故事说明郭图、审配两个草包是胜利了,但袁绍却最终失败了。

    袁绍即将进攻许都的消息传来,在曹操阵营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曹操这边也不是个个都是英雄好汉,实际上不属鼠却胆小如鼠的人多的是,比方说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就查抄了不少自己人写给袁绍的效忠信,暗地里吃里扒外的人姑且不说,就是浮出水面的胆小鬼人也不在少数。

    比如孔融。

    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孔子的第20世孙,因为他担任过北海相,大家都称呼他为孔北海。

    孔融兄弟七人,他排行第六。在他四岁时,每次兄弟们一起吃梨,哥哥们都拿大的,他却总是拣小的。这个孔融让梨的故事还上了教科书,真让人羡慕不已。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去京师洛阳。当时,著名文人领袖李膺也在京城,他可是文人的偶像,那时候被他接见叫做登龙们(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因此被如果不是什么出名人物,想见他是非常困难的。孔融还是个小娃娃,也想见识一下这个大名人的风采,就登门拜访,但有门卫挡驾,孔融灵机一动说:“麻烦通报一声,我是李家的亲戚。”

    孔融终于见到了心目中的偶像,但大名人李膺却想不起这个小孩到底和自己是什么亲属关系,于是奇怪地问:小朋友,你是我的哪门子亲戚啊?你的父亲还是祖父和我有旧交?

    孔融侃侃而谈,一网撒向遥远的从前:“从前我家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是亦师亦友,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

    太绝了。

    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情告诉他,他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一句话驳得陈韪哑口无言。

    孔融如此表现,李膺也很看好,当即断言,你将来必成大器。

    其实孔融最出名的还不是他让梨的故事,而是他和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孔融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能力,但他有个值得称道的优点——重感情。

    汉灵帝开展第二次党锢运动时,名人张俭是黑名单上的通缉犯,因为和孔融的兄长孔褒是老朋友,就逃到他家避祸。但当时孔褒外出,16岁的孔融实在够义气主动当起了包庇犯把张俭藏起来,要知道,那时窝藏政治犯是极其严重的罪行,要掉脑袋的。

    后来消息走漏,张俭只得继续亡命天涯,而涉嫌包庇的孔融兄弟就惨了,被官府抓起来。

    而犯罪嫌疑人虽然只有一个,到底是谁呢?

    生死往往是一念之间的事情,考验人性的时刻到了。

    接下来发生的一幕是谁也想不到的:面对严峻的生死考验,哥哥毫不犹豫地说张俭是来投靠我的,我是窝藏犯;孔融也不甘示弱地主动坦白说,是我自作主张把张俭藏起来的,因此我是窝藏犯。

    没有任何的犹豫,这就是手足之情,这就是人性的光芒!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