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一部最完整最好看的三国历史《细说三国百年》

正文 第22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5-2321:04:28

    @你的好友能给他开传送门^_^,如:@天涯论坛(6)

    但孔融一门心思想等外援,不许。

    让他沮丧的是,左等右等,援兵没等来一个,包围圈却越来越紧密了。

    再等,就是等死。

    于是孔融想到了主动出击,向平原相刘备同志求援。

    问题是,城池被包围得像铁桶一样,怎么出去?

    难道飞呀?

    没有人愿意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的。

    这时,太史慈站出来了,主动请缨。

    但孔融同志摆摆手,哎呀大家都说不行啊,我看你还是别冒险了吧。

    但太史慈坚持要报恩。

    孔融只好答应。

    太史慈虽然要出城,但他却不想硬冲,他先是带着箭靶出城,每天出去**上几箭,让城外的黄巾军看现场直播。

    太史慈的箭术精湛,敌人开始还很紧张,但几天后,看这人也没啥新鲜玩意儿,防备就松懈了。

    松懈了,就是机会,于是太史慈趁着空档,快马加鞭,敌人反应过来,开始追击,但太史慈的箭术实在高明,回头**箭,箭无虚发,**死了几个追兵后,黄巾军再也不敢追了。

    以前说过,太史慈是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刘备派遣三千援兵去为孔融解了围。而一向很少夸人的孔融也亲切地称太史慈为“少友”。

    太史慈与刘繇是老乡,自从逃到辽东郡后,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这次,太史慈特意渡江到曲阿与老乡见面,恰好遇到孙策攻击曲阿。

    有人建议,太史慈人不错,可以派太史慈为大将,抵御孙策。

    刘繇虽然和太史慈关系不错,但对老乡的水平实在不了解,也很不看好。面对别人的建议,他说,用他?有没有搞错?如果我用子义(太史慈),许劭一定会笑话我的(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

    虽然没有对太史慈委以重任,但也不能把这位老乡闲着。于是给他分配了一个新的工作——斥候。所谓的斥候,就是侦察兵,起源于汉朝,并因直属于王侯管辖而得名。也就是说,刘繇派太史慈跑腿搞军情侦查。

    在神亭,与孙策骤然相遇了。

    不管人多人少,遇上了,就得亮剑。

    此时孙策身边的人不多,一共十三个,但都是猛人,什么韩当、黄盖都在里面。

    而搞侦查的太史慈身边人更少,就一个随从。

    二比十三!

    但太史慈毫无惧色,他率先出手,拍马冲过去,直挑孙策。

    孙策也是猛将,他一枪刺中太史慈的坐骑,顺势夺过太史慈脖子上挂的手戟;而太史慈也有收获,他一把抢过孙策的头盔!

    危急关头,双方的后援部队赶到,大家才各自撤退。

    此后孙策开始和刘繇正面对垒,刘繇虽然是社会名流,但打仗的水平实在不如他搞学术研究那么厉害,何况曲阿是一座孤城,历代能守住孤城的,都是有后援的,至少有大后方,而刘繇虽然管辖的地盘很宽,但都是名义上的,要指望那些地方都伸出援手的是不现实的。

    所以,孤城是不能死守的。

    不久孙策收复曲阿。

    战败后的刘繇逃往丹徒(镇江),

    孙策以前大约有五六千人,但经过此战,队伍不但没有减少,反而急剧扩张到二万人,战马一千匹。

    什么原因呢?原来汉末的军队,不管是农民军、还是政府军、差不多都是有组织、没纪律的,打仗的同时,兼职烧杀抢掠,而孙策的部队纪律严明,不偷鸡摸狗、不抢粮食,可谓真正意义上的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混乱世道,这样的部队不受欢迎才怪。

    孙策入主曲阿后,立即发布安民告示:凡是刘繇以前的亲朋好友,只要乐意归顺的,既往不咎,我们不搞大清洗那一套;凡是想当兵的,一个家庭只要一人,且免去全家的赋税,不想当兵的,悉听尊便,绝不勉强。两个凡是的惠民政策一出,应者如云。

    远在寿春的袁术,得知孙策靠一千多人发家,居然屡战屡胜,夺取了曲阿,人数上万,心里酸酸甜甜,五味杂陈。他知道,孙策的翅膀已经一天天地硬了,不像他爹孙坚那么好使唤了。

    但大家表面还是盟友关系,袁术也不想做得太难堪,毕竟,今后有许多事还得靠孙策支持,比如称帝。

    于是他做了一个顺水人情,上表奏请孙策为代理殄寇将军。

    自此,孙策之名威震江东。

    部队壮大了,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管理就是一个问题。

    好在孙策手下能人很多,比如在寿春就带人跟着孙策的吕范,毛遂自荐,担任监察官,负责部队的风纪整顿。这下好了,吕范是军中的元老,屡立战功,他来管理,谁敢不服?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