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回味唐朝——那个帝国,那些往事》

正文 第104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2012-07-0121:56:40

    经过李渊、李世民、李孝恭、李靖等人艰苦卓绝的努力,大唐帝国的版图逐渐增大,平定北方,又攻击南方,唐朝统一华夏大地已经不再是神话。

    在解决了几股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后,我们将眼光由全国转回长安,看看在皇宫中受着满朝文武叩头的李渊,他是如何统治这个在他手中建立的帝国,他能否让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他能否使这个国家威凛凛加四海,彪悍悍震天下?

    经过隋末的大起义,连年不断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大幅度的下降,唐初的人口只是隋朝的十分之一,到了唐太宗贞观初年(627)人口还不到三百万户,然而隋大业二年(606)的人口是近九百万户,可想而知,那场连绵十余年的战争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

    人口虽然不多,更加要命多的是大多数人的生活水平在极低的水平线下,能保证有饭吃,但不保证吃饱;能保证有房住,但不一定遮风避雨;能保证穿上衣服,但无法保证冬天不挨冻。这就是那个时代老百姓们所过的真实生活。(凋敝之余,极寒重切)

    作为新兴王朝的统治者,李渊有责任,也有义务改变这一切,让老百姓的生活有所改进,让他们对这个新兴的王朝有信心,相信在英明皇帝的带领下国家能够重新走向繁荣,自己的日子也可以过的去,不用担心原本什么都没有的自己被抢劫,也不用担心在睡梦中自己被强拉去当兵,让自己和妻儿有个安身立命的场所,不用流落街头,也不用乞讨度日。

    李渊在当皇帝后,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主要是革除隋炀帝的弊政,这样做有两点好处,对于李渊来说,有利于维护他的统治,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可以活的更好些,能吃饱饭,能穿暖衣。

    李渊入关之初便下令士兵不得杀人、抢劫、**、叛逆,违者斩。这条命令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当时的人心,有利于原本混乱不堪的社会秩序的重建。

    杨广的所作所为,以及杨广后来的结果,李渊是看在眼睛里的,他时常引以为戒,不敢走杨广的老路,当上皇帝后便废除了隋炀帝所制订的严苛的法律,并且在武德七年(624)颁布了新律令,即《武德律》,《武德律》比隋炀帝的《大业律》要轻的多,也有所改进,更加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个社会集团要想长远的发展需要一定的行之有效的制度,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唐代,均田制、府兵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制度都为这个庞大的国家注入了鲜活的血液,它们是唐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为这个国家的发展、繁荣起到了自己的作用、

    下面我们先来介绍两种制度——均田制和府兵制。

    均田制起于北魏,府兵制起于西魏,到了唐代,均田制和府兵制都成了大唐王朝强盛的支柱。

    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关历史教课书上已经讨论过很多次了,无论是积极的影响还是消极的影响,大家闭着眼睛都能背出来,在这里我就不罗嗦了。我想说的是,大家可还记得孝文帝当时推向了一项土地制度,想起来了吗?没有想起来也没有关系,我可以提醒你,就是这个——均田制。

    当了皇帝的李渊作为全国最大的地主(这套皇帝地主理论,向《明朝那些事儿》致敬),控制着大量的土地,他一个人要是种这么多地,一定得把自己累死,这种亏大发的买卖作为精明人的李渊是说什么也不会干的。可是这么多土地又不能让它空着,那样太浪费了,这可咋办?

    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土地分出去,分给那些没有土地或是土地很少的农户,让他们耕种,然后自己收租,一年到头也不少赚,而且又不累,有钱赚李渊当然高兴了,而且这也不是他开的头,在老早以前老祖宗们就曾经亲自试验过,这个制度很好,风险小,收入可观,于是李渊在武德七年颁布均田令,实行均田制。

    均田令规定,每个纳税人(丁男,成年男子在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之间)授田一百亩,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八十亩为口分田。纳税人死后口分田由政府收回,永业田归自己所有,可以传给子孙后代。

    在这里顺便说一下,唐代无论是土地分配还是纳税都不是按户,而是按丁,即成年男子(二十一岁至五十九岁之间),有一个丁,就纳一个人的税,有两个丁,就纳两个人的税,童叟无欺,公平合理,谁也别想赖账。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