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架 | 推荐本书 | 返回书页

专诺小说网 -> 玄幻魔法 -> 《南明帝国复兴之路》——如果清朝没有统一中国,如果南明复国,历史将会如何

正文 第36节

上一页        返回目录        下一页

    W.DSNT|-0621:55:36

    (七)

    晚明的商业异常的繁荣发达,因此而造就商业思想对传统思想的冲击,更因此而促进了市民阶层的壮大,因而市民思想也就开始逐渐兴盛,市民思想的特点,就是反对不平等,反对思想禁锢,反对压迫,崇尚模糊意义上的自由平等。市民思想在思想界的反映,就是心学的产生及发展,两者相互结合,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人性大解放个性大解放的启蒙运动的前兆。

    不仅仅如此,市民思想还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万历朝时,皇帝频繁在各地设置矿监,借此敛财,压榨工人,且不论当时工人阶级是否形成,但工人是历朝历代都有的,但没有晚明这么有个性的。矿监的盘剥压榨使得矿工奋起而反抗,围攻矿监的住所,打死矿监的事件在万历朝晚期发生了数十起。而在天启年间,由于阉党的极盛,魏忠贤对东林党肆无忌惮的迫害,使得全国市民为之愤慨,在江南表现的尤为突出,魏忠贤为拘捕东林六君子,派锦衣卫往苏州等地拿人,其行激怒了苏州市民,为此爆发了一场巨大的市民运动,锦衣卫的几个家伙被打死打伤,阉党为此而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恐惧。著名的“五人墓碑记”,歌颂的就是这场运动的五个平民领头人。与以往意义上的农民起义大不相同,这些市民运动、矿工暴动并非与政府朝廷为敌,而是与黑恶势力为敌,这些运动不会导致改朝换代,但对无形中促进社会的越来越公平化,促进统治阶级越来越收敛,促进人文思想自由平等思想的传播,都有着非凡的效果。

    总的看来,晚明时期,崇尚人性解放思想解放的人文思想极为活跃,蕴含着思想启蒙的心学成为与理学抗衡的显学,预示着启蒙运动大潮的市民运动日渐活跃。与同时代的欧洲相比,我们缺少了什么了吗?同样是市民文化活跃,同样是人性解放个性解放的时代,同样各自涌现出一大批为思想解放而奋斗“异端”们,同样是市民涌向街头,只不过一个是为向恶势力挑战,一个是为向思想**的教会挑战而已。我们不缺少什么,相反,我们还有着比他们先进的文官制度,我们的国家所处的当时的政府,实质上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去强化思想**,去把代表先进思想的心学扼杀的,原因很简单,得益于文官制度,很多官员本身就是心学门人,他们又怎会自己去禁锢自己呢?

    晚明的这种人性解放思想解放的思潮,终于发展到其必然要达到的状态,冲击**制度的民主思想和民主的政治主张的诞生。

    W.DSNT|-0712:10:36

    (八)

    这就是我所要说的第四点,明代内阁、党社的发展及民主政治的可能。

    明朝是一个特殊的朝代,它是一个只有立国初的十几年有丞相,其余两百六十多年里,没有丞相的一个朝代。但历史的规律证明了,没有丞相这样辅助皇权的制度的存在,这个王朝是很难维持下去的。明代虽然废除了丞相制度,但是却因此诞生了类似于丞相制度的内阁制度。

    内阁源于皇帝的顾问大学士,开始只是顾问秘书机构,理论上只有议政权,并无决策权,应该不具有丞相制度的特征。但因为内阁的创始人朱棣喜好亲征,因而战时的国事只能交于太子朱高炽及内阁共同处理,加之内阁有三杨这样的强悍人物,因而从内阁正式成立之时起,就带有了一定的丞相制度的色彩。

    但不管怎样,内阁制度向着丞相制度的靠拢,却是历史必然,明代以科举立国,必然产生强大的文官集团,与皇权的冲突在所难免,文官集团的代表内阁权力的扩大自然也是必然。宣宗时,内阁获得票拟权,实际上即拥有了部分决策权,但并非正式的法定的决策权。即便这样,这一创举也使得内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书省,内阁的大学士也因此成为实质上的宰相。

    但内阁毕竟尚在发展,其各方面并非很完善,如果说成祖时是形成期,仁宣时是定格期,那么从英宗到世宗初期,则是完善期了。这段时间,内阁无声无息地发生了的巨变,即内阁争取了对皇帝的封驳权,所谓封驳权即内阁如有对皇帝下达的诏命或对奏章的批复不赞同,可以拒发六部执行,退回内廷,让皇帝重新决策,这种现象在世宗嘉靖朝初期表现的尤为激烈,因为“大礼仪之争”,首辅杨廷和多次封驳皇帝的旨意,而皇帝无可奈何,封驳权就这样无声无息地非正式地为内阁所得。这意味着内阁可以拥有对皇帝的否决权,虽然是非法定的,但却表明内阁已经达到了限制皇权的高度,已经完完全全脱离了顾问秘书机构的性质,大学士更加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了。

    而杨廷和之后,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申时行等历任首辅,则是内阁制度的鼎盛时期,这段时间,内阁强化了百年来获得的权力,并加以巩固,而且在对于其他朝廷机构的关系上,也加以发展,在张居正之前,内阁名义上与都察院、六部处于同等地位,但其堂官无不对首辅敬畏有加,内阁实质上已成中书省,而张居正时,由于实行“考勤法”,内阁成为最后的负责人,无疑在法定上已经凌驾于六部、都察院之上,并且拥有了部分军事决策权,胜于历代的中书省,相当于政府机构的中书省和军事机构的枢密院的结合。

    但皇权与相权亦或官权始终是有冲突的,有明一带基本上是有两次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冲突,一次是嘉靖朝“大礼仪之争”,一次是万历朝的“国本之争”,前一次是皇帝得胜,但反而内阁的权力却因此而越发巩固,后一次是百官得胜,但因为文官集团的牺牲过大和文官集团的内斗——党争,内阁迎来了其动荡衰败期。

    .</b>,,
没看完?将本书加入收藏我是会员,将本书放入书架复制本书地址,传给QQ/MSN上的好友章节错误?点此举报